非传染性疾病进展基准:2001至2019年按病因分类的死亡率全球分析Benchmarking progress i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 global analysis of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rom 2001 to 2019 - The Lancet

环球医讯 / 健康研究来源:www.thelancet.com英国 - 英文2025-09-16 02:05:48 - 阅读时长6分钟 - 2504字
本研究基于185个国家和地区2001-2019年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数据,发现82%国家女性和79%国家男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下降,但进展速度较2001-2010年减缓,中亚和中东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下降最快,太平洋岛国变化最小,特定癌种和循环系统疾病改善是主要贡献因素,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和胰腺癌加剧了死亡率上升。研究揭示了各国在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的显著差异和政策启示。
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全球分析病因分解循环系统疾病癌症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进展放缓健康干预政策
非传染性疾病进展基准:2001至2019年按病因分类的死亡率全球分析

摘要

背景

非传染性疾病(NCDs)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政策关注。我们的研究旨在量化2010-2019年间不同国家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的变化,并与前十年对比,分析特定病因死亡率变化的驱动因素。

方法

使用WHO 2021年全球健康估计数据,涵盖18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结局是0-80岁间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无竞争风险概率(即不受其他原因影响的死亡概率)。通过分年龄死亡率计算生命表方法得出,并计算2001-2010和2010-2019两个时期概率差值。对51个高质量死亡数据国家(200万人口以上)和12个人口大国进行病因分解分析。

发现

2010-2019年间,185个国家中82%女性和79%男性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下降,覆盖全球72%女性和73%男性人口。高收入西方国家死亡率下降最显著,丹麦男女下降最大,美国最小。中国、埃及、尼日利亚、俄罗斯、巴西男女死亡率均下降,印度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则上升。中亚、中东和北非地区女性死亡率下降最大,中欧和东欧男性下降最大。循环系统疾病是死亡率下降的主要贡献因素,部分癌症(如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也起到积极作用,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和胰腺癌、肝癌则加剧死亡率上升。41%女性和39%男性国家的2010-2019年死亡率变化较前一个十年改善,但59%女性和61%男性国家出现恶化。东欧和中亚国家死亡率下降速度较快,而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多数国家恶化。

解读

2010-2019年间全球五分之四国家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下降,但多数国家进展速度较前一个十年放缓,主要由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下降放缓所致。

方法

研究设计

使用分年龄、性别、病因的死亡率数据,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0-80岁间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无条件死亡概率。2010-2019年死亡概率变化计算为时期末与期初差值,排除线性假设。对51个高质量数据国家和12个人口大国进行Horiuchi方法分解分析,量化特定病因和年龄组对死亡概率变化的贡献。

数据来源

185个国家和地区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数据来自WHO 2021年全球健康估计。将国家分为8个报告区(西欧、拉美加勒比、东亚东南亚、中欧东欧、南亚、中亚中东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太平洋岛国)。51个高质量数据国家包括47个高收入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4个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俄罗斯、台湾、乌克兰),其余12个大国按人口规模选择。

结果

2010-2019年死亡率变化

女性死亡率在152/185国家(72%女性人口)下降,男性在147/185国家(73%男性人口)下降。高收入西方国家女性死亡率平均下降3.1个百分点,男性5.1个百分点。中亚、中东和北非地区女性死亡率平均下降6.6个百分点,中欧东欧男性下降6.7个百分点。太平洋岛国变化最小,两性均不足1个百分点。2019年日本和韩国女性死亡率最低(<16%),阿富汗等国家女性死亡率超65%。男性新加坡、瑞士、日本死亡率约30%,斯威士兰等国家超80%。

病因分解分析

在63个纳入病因分析的国家中,55国女性和56国男性死亡率下降。缺血性心脏病是39/63女性和38/63男性国家死亡率下降的主因,贡献达7.9个百分点(如摩尔多瓦女性)。34/63女性和21/63男性国家中风是第二贡献因素。51/63女性和55/63男性国家癌症整体促进死亡率下降,但肺癌在58/63男性国家下降。29/63女性国家肺癌恶化死亡率,集中在东欧和西欧。结直肠癌在43/63女性国家下降。胰腺癌在44/63国家上升,平均贡献0.05个百分点。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在多数国家恶化死亡率,阿尔茨海默症在41/63国家女性和43/63男性国家上升。糖尿病在23/63女性和27/63男性国家恶化死亡率。

年龄组贡献

65岁以上组对死亡率变化贡献最大,因其死亡率较高。印度、秘鲁、危地马拉、委内瑞拉、牙买加和巴布亚新几内亚65岁以上死亡率上升导致整体恶化。韩国、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在老年和劳动年龄均显著下降。

2010-2019与2001-2010年对比

45%女性和43%男性国家2010-2019年死亡率下降小于前一个十年,24/185女性和27/185男性国家出现逆转。美国男性死亡率在20-45岁上升,女性糖尿病并发症、肝硬化和胰腺癌死亡率上升导致进展停滞。挪威和瑞典死亡率下降加速,因老年和劳动年龄均显著改善。日本和韩国2010-2019年死亡率下降速度减缓,但女性印度出现逆转。

与区域基准对比

选取区域死亡率下降最快的国家作为基准:韩国(东亚东南亚)、摩尔多瓦(中欧东欧)、丹麦(高收入西方国家)、哥伦比亚(拉丁美洲)等。分析各国与基准的差距,发现多数高收入国家胃癌、胰腺癌和上消化道癌症死亡率低于基准,但中亚国家在肝硬化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方面表现更优。

讨论

研究优势与局限

本研究首次系统分析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变化的病因驱动因素,涵盖全球所有185个国家。局限性在于70%国家死亡数据质量较低,特别是太平洋岛国、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国家。使用无条件死亡概率不考虑80岁以上年龄组,也未考虑发病和患病率,且不区分死亡原因(如自伤归为伤害而非精神疾病)。

死亡率下降原因

20世纪临床和公共卫生干预(如降压、降脂、降糖药物,癌症筛查,乙型肝炎和HPV疫苗,控烟控酒政策)推动死亡率下降。韩国全民医保体系、全国筛查项目、经济发展和卫生公平性改善是典范。摩尔多瓦死亡率下降与城市-农村差距扩大并存,俄罗斯酒精控制政策是关键。

进展放缓原因

2008年经济危机导致卫生预算削减,贫困和就业不稳定加剧不平等。控烟控酒政策执行减弱,如北欧国家酒精垄断政策弱化。全球卫生体系侧重全民覆盖但忽视诊断治疗质量,特别是低收入国家资源错配。

复苏死亡率下降

需要扩大有效临床干预(如糖尿病管理、癌症筛查)和政策实施(如烟草控制、健康食品定价)。卫生体系需建立学习型系统,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估政策效果。韩国、智利等国经验显示,覆盖全人口的高质项目和政策可实现死亡率持续下降,即使在低死亡率国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