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通过分析2,100多份血液样本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可能与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质变化密切相关。来自埃默里大学戈伊苏埃塔脑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指出,这些蛋白质不仅关联脑功能变化和记忆丧失,还指向了除传统认知的淀粉样斑块外的多种病理机制。
突破传统认知框架
数十年来医学界将大脑中的淀粉样斑块视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标志,但这项发表于《自然·衰老》的最新研究表明,免疫调节、能量代谢、废物清除以及细胞外基质等系统性生物过程同样发挥关键作用。研究特别发现,许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蛋白质变化无法用已知的脑部异常解释,提示血液和其他器官的异常可能通过"体脑轴"影响疾病发展。
"我们在血液中发现的许多蛋白质,与死后大脑观察到的病理变化并无直接关联,"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埃里克·约翰逊医学博士、哲学博士解释说,"这表明全身的生理变化可能共同构成了疾病风险和进展速度的基础。"
诊疗模式革命
这项突破性研究为诊疗方式带来双重变革:通过血液检测替代昂贵的脑成像和腰椎穿刺,实现更便捷的疾病监测;同时开辟靶向血液通路的新药研发方向,而非局限于穿透血脑屏障的传统药物开发。
埃默里大学戈伊苏埃塔研究所所长艾伦·莱维强调:"这项研究为开发针对脑部不同病理特征(包括淀粉样斑块)的血液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向临床转化应用的重要进展。"
跨机构合作成果
研究数据来自埃默里大学、芝加哥拉什大学的宗教修会研究(ROS)和记忆与衰老项目(MAP)等长期研究计划。这些发现强化了阿尔茨海默病作为系统性疾病的假说,其发病机制涉及大脑与全身器官的复杂交互网络。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