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医学科学实验室(MRC LMS)、帝国理工学院和科隆大学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发现,肿瘤相关微生物产生的特定分子能够调控癌症发展并提升化疗疗效。
最新研究显示,结直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的共生菌群可产生2-甲基异柠檬酸(2-MiCit)。这种代谢物通过抑制癌细胞线粒体中的关键酶活性,引发DNA损伤并激活抑制肿瘤扩散的信号通路。当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使用时,其抗癌效果显著增强。
在《细胞系统》(Cell Systems)发表的研究中,科学家采用线虫模型(C. elegans)进行大规模筛查,分析超过1,100种实验条件后发现:大肠杆菌产生的2-MiCit能使5-FU的化疗效果提升。通过计算机建模及人类癌细胞实验验证,该分子在果蝇结直肠癌模型中同样延长了宿主存活期。
"我们已知细菌与肿瘤存在关联,现在终于开始理解它们与癌细胞之间的化学对话。我们发现这种细菌代谢物如同化疗的强力搭档,通过干扰癌细胞代谢使其对药物更敏感。"
——MRC LMS实验室主任菲利佩·卡布雷罗教授
研究揭示2-MiCit通过双重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抑制癌细胞能量代谢,另一方面与化疗药物形成协同效应。实验数据显示,药物组合杀灭癌细胞的效果远超单一使用任一化合物。
"微生物作为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单一分子对癌症进展产生如此深远影响令人惊叹。这印证了从整体视角研究生物学的复杂性,我们目前的发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MRC LMS博士后研究员丹尼尔·马丁内斯-马丁内斯博士(研究第一作者)
在代谢工程专家协助下,科研团队优化了2-MiCit的化学结构。合成改良版化合物对癌细胞的杀伤力显著增强,展现了基于天然微生物产物开发新型抗癌药物的潜力。
这项跨学科研究整合了LMS实验室代谢与细胞生长、细胞周期调控和氧化还原代谢三大研究组的成果,揭示了肿瘤微生物组在癌症治疗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的治疗方案需同步考虑患者与共生微生物的双重因素。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