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脑半球构成大脑,即脊椎动物脑的最大部分。大脑通过纵裂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纵裂是大脑中央的深沟。然而,半球内侧仍通过胼胝体相连,这是一束位于大脑中央的神经纤维束,主要功能是整合并传递两侧半球的感觉和运动信号。在真兽类(胎盘)哺乳动物中,还存在其他连接两半球的神经纤维束,包括前连合、后连合和穹窿体,但与胼胝体相比,它们的尺寸显著较小。
结构
每个大脑半球具有外层灰质和内层白质。外层灰质由神经元胞体、树突和突触构成,形成大脑皮层("cortex"在拉丁文中意为"树皮")。下方则是由轴突和髓鞘组成的白质内层。
每个半球进一步划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中央沟是分隔顶叶与额叶的重要沟回,同时划分初级运动皮层与初级体感皮层。此外,四个脑叶中的三个与"极"相关:枕极、额极和颞极。
组成
发育
大脑半球起源于端脑,在受孕后五周形成双侧脑壁内陷。半球呈C形生长后再回转,带动内部结构(如脑室)同步发育。室间孔(Monro孔)使侧脑室与第三脑室相通。脉络丛由室管膜细胞和血管间充质形成。
半卵圆中心是大脑半球白质的主要部分,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浅支。该动脉的皮层支向下供应半卵圆中心[3]。
功能
半球功能侧化
尽管流行心理学常将某些功能(如逻辑、创造力)简化为单侧大脑活动,但大多数脑功能实际分布在双侧半球。现有科学证据显示,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低级感知功能(如语法的潜意识处理),而非笼统的"逻辑思维"。
布若卡氏区和韦尼克氏区(语言中枢)是经典的功能侧化案例,约95%右利手者的语言功能定位于左半球。近年来研究显示,语义、语调、重音和韵律等功能的神经基础实际上分布在双侧半球10。
感知信息处理呈现对侧化特征:身体每侧的信息传送到对侧半球,运动控制信号同样来自对侧半球。此外,右半球具有更多白质(长轴突)和更高水平的去甲肾上腺素,而左半球则含有更多灰质(细胞体)和多巴胺[12]。
临床意义
半卵圆中心可能发生梗死。针对癫痫的治疗手段包括胼胝体切开术,通过切断半球间主要连接通路控制发作。大脑半球切除术是一种罕见的极端治疗手段,用于切除或隔离严重癫痫发作的病灶半球。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