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的新研究显示,超时工作可能引发大脑结构变化。韩国忠南大学与延世大学的研究团队对110名医护人员展开研究,将参与者分为超时工作组(52小时/周以上)与常规工时组。
研究显示,超时工作组成员平均年龄更轻、从业年限较短且受教育程度更高。通过磁共振成像结合神经影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超时工作群体的脑灰质体积出现显著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于中额回(负责认知功能、注意力、记忆及语言处理)和岛叶(参与情绪处理、自我意识及社会情境理解)区域。
延世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Joon Yul Choi指出,这类脑结构改变"至少部分可逆",但神经系统恢复所需时间远长于压力源解除周期。世界卫生组织技术官员Frank Pega认为,该研究为过劳引发的生理健康风险提供了重要证据,印证了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超长工时是最大职业健康负担源"的判断。
尽管研究样本仅限韩国医护群体,但英国布莱顿就业研究所Jonny Gifford指出,神经成像数据揭示的脑结构变化机制具有普适性。研究建议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需协同建立健康工时制度,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此前WHO与ILO联合研究已证实,超长工时每年导致74.5万人死亡,并增加女性糖尿病风险及认知能力衰退。该研究首次从神经解剖学角度揭示了过劳对大脑的潜在损害机制,为制定职业健康政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