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佛罗里达大学外科与儿科教授Jeffrey Jacobs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胸外科年鉴》发表的研究表明,产前先天性心脏病(CHD)检出率近年持续提升,主要归功于超声筛查技术的改进。研究人员通过改良妊娠期扫描的心脏特定切面检查,成功提高了出生前心脏缺陷的检出率。
研究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23年,先天性心脏病产前检出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特别是2013年超声指南更新后,传统四腔心切面难以发现的流出道异常缺陷检出率显著提高。研究人员分析了覆盖17.5年、超过10万例婴幼儿的先天性心脏外科数据库,对比了2013年指南更新前后不同地区、缺陷类型及成像方法(常规与高级切面)的检出率变化。
"尽管整体有所进步,但检出率在不同地区和缺陷类型间仍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通讯作者Jacobs博士指出,"这些差异反映了美国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水平的持续不均衡。"
研究发现部分特定类型的心脏病变检出率仍偏低,提示产前筛查技术需要进一步改进,特别是流出道切面的检查。研究团队建议临床机构优化超声检查流程、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未来研究将聚焦早期诊断对新生儿手术时机和长期健康结果的影响,并验证检出率提升是否带来临床预后改善。
研究同时强调,随着筛查指南的更新,确保各地区医疗资源均衡、提升影像检查质量和超声检查人员专业水平,将是缩小地区差异的关键。该研究得到了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先天性心脏外科数据库的支持。
相关研究:Emily R. Ribeiro等,《产前先天性心脏病检出率的区域性差异:基于STS先天性心脏外科数据库的更新分析》,《胸外科年鉴》(2025年)DOI: 10.1016/j.athoracsur.2025.06.049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