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病例系列研究显示,使用供体半月瓣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部分心脏移植手术,不仅安全可行,还能实现正常的组织生长。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约瑟夫·W·图雷克博士团队发现,在19例接受移植患者中,初始队列的9例患者在中位随访26周后移植瓣膜功能正常。主动脉瓣环直径从7mm中位值增长至14mm,肺动脉瓣环从9mm增长至17mm(肺动脉瓣增长P=0.004)。
研究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报告特别指出,为确认瓣环增长并非单纯扩张所致,他们通过测量瓣叶长度进行验证:主动脉瓣叶从中位0.5mm增长至1mm,肺动脉瓣叶从0.49mm增长至0.675mm(肺动脉瓣叶增长P=0.004)。仅1例患者因非移植瓣膜原因接受再手术,未出现重大免疫抑制相关并发症。
研究团队强调:"部分心脏移植有望提供可生长的活性组织替代瓣膜,突破现有技术的关键局限,但需清醒认识到这并非万能方案,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突破性进展。"当前婴幼儿心脏瓣膜置换面临重大挑战,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瓣膜虽为不能接受瓣膜成形术患者的标准方案,但常因钙化纤维化导致患儿需多次高风险手术。
部分心脏移植通过植入新鲜供体组织并采用标准免疫抑制方案维持活性,理论上可实现自适应生长,其原理类似全心脏移植。但研究团队也指出该技术存在应用局限性,无法适用于所有病例。波士顿儿童医院凯文·P·戴利博士在同期述评中指出,该技术虽能减少传统置换需求,但需平衡长期免疫抑制带来的风险。
戴利博士特别提醒,免疫抑制可能引发严重感染、急慢性肾损伤、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及霉酚酸酯的致畸性等不良反应。他建议深入研究免疫损伤对血管生长的长期影响,指出虽然目前观察到移植瓣膜在免疫抑制下仍可生长,但这种损伤的耐受阈值仍待明确。
研究详情显示,2022年4月至2024年12月期间,美国某儿科心脏外科中心共实施19例部分心脏移植。受试者中位年龄97天,包含7例1岁以上患儿及1名34岁患者。手术采用与冷冻保存同种异体瓣膜置换相同的植入技术,中位手术时间294分钟,体外循环145分钟。术后重症监护中位9天,住院13.5天。
术后监测显示,除1例因无关手术引发感染停用免疫抑制剂外,其余移植瓣膜均按预期z评分曲线生长。7例患者接受活体肺动脉瓣右室流出道置换,7例接受活体主动脉瓣置换,3例同时置换双瓣膜,2例接受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移植。随访期间仅出现轻微并发症:2例LVOT位主动脉瓣轻度反流,2例RVOT位肺动脉瓣轻度反流,1例链球菌呼吸道感染经抗生素治愈,2例出现需减量的肾损伤迹象。
研究获得Brett Boyer基金会和Graeme McDaniel基金会资助。主要研究者图雷克博士声明与Surge Ingenuity公司存在利益关联,其他作者无相关披露。戴利博士现任儿科心脏移植协会副会长(志愿职务)。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