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存在差异,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共享多种风险因素和神经元损伤机制。两种疾病均存在症状出现前的阶段——这可能是关键的治疗窗口期,通过干预措施可降低神经退行风险或延缓其进程。在意大利帕多瓦举行的第55届意大利神经学会大会上,专家们探讨了识别该临床前阶段的最新进展及管理策略。
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评估、沟通与降低
日内瓦大学医院记忆诊所主任、瑞士日内瓦的乔瓦尼·弗里索尼(Giovanni Frisoni)解释道:“国际工作组(IWG)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更新版中,明确定义了神经退行临床发作前阶段的特征,并勾勒出无认知缺陷但淀粉样蛋白斑块和tau蛋白沉积检测呈阳性的患者可能发展轨迹。”
弗里索尼表示:“IWG描述了一个连续阶段,包括无症状风险期、前驱期以及轻度至重度痴呆阶段。一旦痴呆确立,干预仅能影响进展速度。靶向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单克隆抗体可延缓退化但无法阻止。然而在无症状期,我们仍能评估患者是否将发展为认知障碍,因此需要明确标准来预估个体风险并指导预防策略。”
一项针对65-77岁成年人的近期研究显示,通过PET成像检测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沉积后,无认知障碍但双生物标志物阳性的受试者,6年内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症状的概率达60%。
弗里索尼强调:“评估时除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结果及患者主观认知变化感知外,还需考虑众多其他风险因素。随后应恰当向患者传达风险程度,并制定预防策略以降低风险。”
据《柳叶刀》痴呆预防、干预与护理委员会2020年报告,约45%的痴呆病例与生活方式、体育活动、饮食、酒精使用、环境污染、压力和头部创伤等可修改风险因素相关。
“这些是我们可实施预防的杠杆点,”弗里索尼指出,“当然,修改能力因人而异——并非所有人都能迁居至低污染区域或显著降低日常压力。”
他补充道,目前研究正评估单克隆抗体疗法在无症状期的潜在益处,该阶段干预可能效果最佳。
帕金森病:早期预警信号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神经病学教授安杰洛·安东尼尼(Angelo Antonini)博士表示:“与阿尔茨海默病不同,帕金森病影响多器官及身体系统,症状包括震颤、嗅觉丧失、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尿急。”
根据丹麦神经学家佩尔·博尔哈默(Per Borghammer)提出的假说,帕金森病起源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始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α-突触核蛋白聚集(称为“脑首发”机制);另一些则始于周围神经系统(尤其是肠神经系统),随后扩散至大脑(称为“体首发”模式)。
“脑首发”形式的早期症状多为运动相关,如震颤和运动迟缓;而“体首发”形式中,胃肠道紊乱和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常在运动症状出现前数年发生。
安东尼尼表示:“一项近期意大利研究证实了400名患者的早期表现差异——部分人在运动症状前即出现快速眼动睡眠障碍、便秘和嗅觉丧失。对某些个体,这三类征兆预示帕金森病风险升高,可能提前数年甚至十年出现震颤。另一关键因素是家族史,其在帕金森病中的权重高于阿尔茨海默病。”
安东尼尼指出,目前尚无法通过PET成像检测α-突触核蛋白沉积,但脑电图可识别早期退化中的脑重组代偿过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有助于评估认知衰退。
“识别这些早期预警信号后,我们能做什么?”安东尼尼问道,“目前正开发多种适用于帕金森病早期阶段的化合物。已在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有效的药物——如靶向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单克隆抗体——也可能具有潜力,因部分帕金森病病例同样存在淀粉样蛋白病理。”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