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不适莫忽视!掌握冠心病科学防治全攻略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1-05 12:09:40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72字
系统解析冠心病发病机制、症状识别要点及现代治疗方案,重点阐述三级预防策略,帮助建立科学防治体系,提升心脏健康管理能力
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胸痛评估心电图检查支架植入搭桥手术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
心脏不适莫忽视!掌握冠心病科学防治全攻略

心脏突然像被重物压住?或者稍微动一下就喘得厉害、出冷汗?这些可能是心血管发出的“求救信号”。在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很多,冠心病更是常见的“健康杀手”——早了解、早预防,能大大降低风险。

冠状动脉为什么会“堵”?

冠状动脉是给心脏肌肉供血的“主干道”。如果血管内膜受伤,脂肪等物质会沉积在里面,慢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现在研究发现,除了血脂异常,慢性炎症也会推斑块“长大”——有些人心血脂不高,但炎症标志物(比如C反应蛋白)高,同样可能伤血管。

还有些危险因素会“互相帮忙”伤血管:长期高血压像“锤子”敲血管壁,高血糖让血液变“黏”,吸烟直接“腐蚀”血管内膜,肥胖让心脏“累得慌”——它们凑在一起,风险会翻倍。

哪些症状要警惕?

典型的心绞痛是“累出来的”:比如爬楼梯、搬东西时,胸骨后像压了块石头,疼3-5分钟,休息或含硝酸甘油能缓解。要注意,女性更容易有“不典型”症状,比如左肩疼、下巴不舒服,或者没原因的乏力。

如果突发胸痛,有这几个情况要马上求救:疼得向左臂串、出冷汗、疼超过15分钟——这可能是心梗,千万别拖!

现在能怎么治?

药物治疗有不同“分工”:他汀类能稳定斑块不让它破;β受体阻滞剂减少心脏“耗氧”;抗血小板药能防血栓——但所有药都得听医生的,不能自己乱吃。

介入手术也在进步,比如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能看清血管壁的细节,还有可降解支架,不用一直留在血管里,创伤小、恢复快。有些复杂病变,介入和外科手术效果差不多,但介入更“轻”。

怎么预防最有效?

基础病要管好:血压尽量控在130/80mmHg左右,空腹血糖别超6.1mmol/L,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降到1.8mmol/L以下。

吃饭可以学地中海饮食,多吃全谷物、深海鱼(比如三文鱼)、坚果,少碰高油高盐的东西。

运动要适合自己:刚开始每天快走15分钟,慢慢加到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慢跑、游泳)。尽量选下午4-6点锻炼,身体状态更好,别大清早空腹运动。

突发情况怎么处理?定期要查什么?

突发胸痛要这么做:马上停下所有活动,坐或躺着别动,舌下含硝酸甘油,同时打120——心梗后90分钟内打通血管,能大大降低死亡风险,所以一定要快!

定期检查要做这些:心电图看心脏供血,颈动脉超声查有没有斑块,必要时做冠脉CT。40岁以上每年做次心肺运动试验,看看心肺耐力怎么样。

心脏健康不是“一次性”的事,要把血压、血糖、血脂这些指标当成日常要管的“小事”,建个健康档案,定个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按医生说的吃药,定期找医生评估——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