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油是很多人会选的膳食补充剂,尤其是想护心血管的朋友。但吃鱼油可不是“随便吞一粒”就行,得讲究科学方法——从怎么吃、吃多少,到特殊情况要不要停,都有学问。下面就来说说吃鱼油的关键要点。
科学认知:鱼油对心血管的作用有好有“度”
鱼油里的Omega-3脂肪酸(主要是EPA和DHA),能帮着降甘油三酯、减轻炎症,还能改善血管内壁的功能。有研究发现,每天吃1-2克Omega-3,能让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15%-20%。不过它也是把“双刃剑”,吃多了可能影响血小板聚集(也就是凝血功能),所以得讲究吃法。
服用方式:吞对了才吸收好
建议用200毫升左右的常温清水送服软胶囊,别用热水,不然会破坏里面的活性成分。如果胶囊标了“肠溶包衣”,一定要整粒吞,不然可能刺激胃——有实验比过,整粒吞的吸收率比咬破吃高40%呢。和带点脂肪的食物一起吃,能帮着吸收这些脂溶性成分——研究发现,餐后吃的话,血液里的有效成分浓度是空腹吃的3倍。不过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当天这顿饭的总热量别超标。
剂量控制:别贪多,避免“补过了”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每天Omega-3别超过4克。临床观察到,要是每天吃超过5克,30%的人会出现反酸、腹泻之类的肠胃不舒服,出血时间还会平均延长25%。选产品的时候,看清楚每粒含Omega-3 500-1000毫克的比较好,而且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吃,定期查凝血功能。
特殊时期:手术前后得“停一停”
鱼油的抗血小板作用(也就是影响凝血的作用),停药后还能持续5-7天。所以临床指南明确说,手术前7天得停掉所有含Omega-3的补充剂。要做心脏介入治疗或者正在吃抗凝药的人,得提前做血栓弹力图检测,看看出血风险高不高。
时间管理:固定时间吃比“早晚”更重要
研究发现,早上吃和晚上吃的效果就差3.2%,没多大区别。关键是要保持血液里的有效成分浓度稳定,所以每天固定时间吃,别漏服,不然浓度忽高忽低的不好。要是需要吃高剂量、得分成两次的话,早晚各吃一半,能保持24小时都有效果。
长期策略:别“一直吃不停”,要定期监测
连续吃6个月的话,大概18%的人会出现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升高的情况。所以建议每3个月查一次血脂四项、肝肾功能和凝血指标。如果同时在吃他汀类药物,要注意查肌酸激酶水平。临床上经常用“吃3个月停1个月”的周期方案,这样既能保持效果,又能减少成分在体内堆积的风险。
科学联用:和药物一起吃要“隔开时间”
鱼油和阿司匹林一起吃,能增强抗炎效果,但出血风险会增加12%。不过研究发现,只要把两者吃的时间隔开4小时以上,既能保持药效,又能降低风险。和降压药一起吃的话,可能会一起把血压降得更低,所以要经常测血压,必要时调整降压药剂量——所有一起吃的情况都得听医生的建议。
个体化方案:没有“通用剂量”,得看自己的情况
体型不一样,代谢速度也不一样——比如体重60公斤和80公斤的人,都吃2克Omega-3,血液里的有效成分浓度能差30%。可以做个基因检测,看看FADS1基因的情况——这个基因决定了身体把α-亚麻酸变成EPA和DHA的能力,根据这个结果定剂量更合适,不过检测得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做。
总之,吃鱼油要讲究“科学”:选对剂量、用对方法、注意特殊时期的调整,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重、基因等情况个性化调整。最重要的是别自己瞎吃,要听医生的建议,定期监测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这样才能既发挥鱼油的作用,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