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异常和耳鸣的关系,越来越受医生和研究者关注。2022年《临床高血压杂志》的研究就发现,大概68%的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会同时有耳鸣的情况,这种两种问题一起出现的现象,背后藏着重要的身体变化机制。
血管出问题:耳朵里的“小血管”扛不住高压
耳朵里的耳蜗有一套“末梢循环”,都是细细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0.1毫米左右。当血压持续高于140/90mmHg时,长期高压会改变血流状态,对这些脆弱的结构造成伤害——高压冲击会让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变样,比如细胞间隙变宽、基底膜增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研究发现,耳蜗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变硬变堵)的速度,比冠状动脉快1.7倍,这是因为耳蜗血管没有侧支循环(没有“备用血管”)。如果血流被堵了30%以上,耳蜗里的毛细胞就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出问题,比如高频听力下降,还有一直响的耳鸣。
内耳压力乱了:淋巴液的平衡被打破
内耳里有个装满淋巴液的“膜迷路”,压力靠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来调节。血压突然升高时,耳蜗基底膜的压力会增加30%,让内淋巴液里的钾离子变多。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实验室用微电极检测发现,如果血压波动超过15mmHg,外淋巴液里的钠离子平衡会被打破,影响听神经的信号传递。这种情况在晚上血压自己调节的时候更明显,所以很多患者早上起来耳鸣会更严重。
神经受伤:听觉通路慢慢被破坏
长期高血压对听觉神经的伤害有两种方式:一是高压的机械压迫会让听神经纤维的“保护套”(髓鞘)脱落,电生理检查发现神经传导速度会慢0.8m/s;二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缺氧,会让听觉中枢的神经元乱放电。2021年日本东京大学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听皮层激活区域比正常人宽23%,而且这种变化和耳鸣持续的时间成正比。
怎么防?做好这三点
建立科学的防控方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 规范测血压: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上肢血压,用水银柱血压计校准电子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测能看24小时的血压变化,如果晚上血压没有像正常人那样下降(非杓型),要特别注意。
- 吃对食物:比如DASH饮食法,要求每天钠摄入不超过1500mg(相当于3.8克盐),钾要吃够2600mg/日,可以多吃香蕉、菠菜这些食物。有临床试验发现,严格按照这个方法吃6个月,收缩压能降8-14mmHg。
- 定期查听力:建议每年做纯音测听(测0.125-8kHz的听力)、声导抗(查中耳功能)和耳声发射(看耳蜗外毛细胞的状态)。如果突然出现单侧耳鸣,要在72小时内做前庭功能检查和头颈动脉超声。
医生看病的时候要注意鉴别,比如用眼震电图排除前庭系统的问题,用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看神经传导有没有问题。如果耳鸣持续6个月以上,可能需要认知行为疗法加上声音掩蔽治疗。要提醒的是,所有治疗都要听医生的,别自己改降压药的剂量。
高血压引起的耳鸣其实是全身血管出问题的一个局部信号,说明要全面检查心脑血管的健康。定期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踝肱指数(ABI)这些检查,能早点发现动脉硬化。通过多学科合作,把血压和听力一起管理,才能长期保护听力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