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中风护理更新:住院医师需要了解和改进的关键点
Kathleen Doheny
2025年9月9日
美国每年约有35,000至75,000例住院患者发生院内中风(指因其他诊断住院期间发生的中风)。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健康中心血管神经病学教授Fernando D. Testai指出,尽管医院看似是发生中风的理想场所,但这类患者的预后反而比社区发病患者更差。Testai是美国心脏协会(AHA)近期发布的院内中风护理最佳实践科学声明的共同作者。
Testai在接受Medscape医学新闻邮件采访时强调:"住院期间发生中风的患者更可能出现症状识别延迟和治疗启动延迟,这直接导致更差的临床结局。"住院医师作为非神经科医师的重要力量,在中风的早期识别和启动卒中团队响应方面发挥着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他特别指出,住院医师在患者出院后或急诊就诊时,都应持续提供综合性医疗管理,包括血管风险因素控制和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复发风险。
中风治疗进展推动认知变革
Testai指出,过去急性中风治疗选择有限,医疗界普遍存在消极态度。但过去15年的重大进展已彻底改变这一领域。"新一代非神经科医师已认识到有效治疗手段的存在,以及及时干预的重要性。中风护理的核心原则是'时间就是大脑'。"他建议住院医师对中风保持高度警惕,必要时及时启动卒中团队响应,以最大化及时治疗机会。
鉴别诊断方面,Testai特别提醒注意区分"中风拟似症"(非血管性病因表现类似中风的症状体征)和"中风变色龙"(实际中风但呈现非典型症状)。例如高血糖引起的意识混乱可能被误判为拟似症,而术后患者言语混乱可能被归因于麻醉效应,实则可能是进展性中风。他强调:"鉴于漏诊真实中风的潜在后果,临床决策应优先考虑敏感性而非特异性。"
神经医院医师视角
在医院医学会CONVERGE会议的专题报告中,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神经医院医学部临床副教授Joseph "Caleb" McCall分享了中风护理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其报告要点包括:
- 美国每年79.5万例中风中,75%为初发事件,87%为缺血性,10%为脑出血,3%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 中风护理阶段涵盖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康复期和慢性期
- 关键治疗目标:明确中风类型后立即启动再灌注治疗,处理急性并发症,稳定患者状态
- 需熟悉"循证指南"(Get With the Guidelines)中风模块
- 重点研究进展:ZODIAC研究显示大血管闭塞患者取栓治疗前保持平卧位(0度)优于30度抬高;TIMELESS研究证实在4.5-24小时时间窗内使用替奈普酶的患者颅内出血风险不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McCall强调住院医师应深入了解本院医疗资源,包括从急诊到影像检查再到患者转运的全流程衔接。建议与神经科医师及康复团队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并特别指出:"需要熟悉NIH卒中量表等评估工具。"
住院医师视角
新墨西哥大学医院医师Gurdeep Singh指出:"每位住院医师的决策都可能深刻影响中风患者的未来。尽管我们每天可能管理16名以上患者,但对每个患者而言,此刻我们就是唯一的医生。"他特别建议住院医师应熟悉不同场景下的中风处置流程,包括急诊与住院病房的不同应对策略。
院内中风质量改进
Testai指出当前中风认证机构的评估重点多集中在急诊科,导致各医疗机构在院内中风教育的内容和覆盖范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2022年AHA科学声明,改进院内中风护理需落实五个核心要素:
- 对全院员工进行中风培训(包括院内中风警报启动流程)
- 建立配备神经专科培训的快速反应团队
- 制定标准化疑似中风评估流程(包括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 解决治疗障碍(如需要时的院际转诊)
- 建立院内中风质量监管体系
正如Singh总结的:"中风护理完美诠释了住院医师的核心价值。在患者最脆弱、最恐惧的时刻,通过清晰沟通、快速调配资源和精准应用医学知识,我们有能力创造深远的积极影响。"
Testai、McCall和Singh均无相关利益冲突披露。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