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发现:
- TL1A抑制剂在IBD中显示出抗炎和抗纤维化的双重活性
- 这类药物为现有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尽管炎症性肠病(IBD)治疗领域在过去几十年取得重大进展,但疾病的异质性常导致部分患者对治疗产生耐药性。近期,靶向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L1A)的药物引发学界高度关注——这种在IBD炎症和纤维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
Randy Longman博士指出:"我们仍有对现有药物无效的患者,能通过新作用机制扩充治疗武器库令人振奋。这种兼具安全性和一线疗效的新疗法,可能彻底改变IBD诊疗模式。"
"免疫反应放大器"
不同于TNF家族其他成员,TL1A是独特的治疗靶点。Bruce E. Sands教授强调:"与英夫利昔单抗等药物不同,它不会广泛抑制免疫系统。作为免疫反应的'放大器',阻断TL1A相当于调低肠道内的炎症'音量'。"
Dermot P.B. McGovern博士补充道:"动物模型显示TL1A靶向治疗不仅能预防,甚至可能逆转纤维化——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尽管离人体应用尚远,但已展现出巨大潜力。这类药物的多效性尤为值得关注:既具抗炎效果,又有独立的抗纤维化作用。"
精准医疗前景
多个临床试验验证了TL1A抑制剂的疗效:
- duvakitug(梯瓦/赛诺菲)在克罗恩病IIb期研究中,高剂量组47.8%患者达内镜应答
- tulisokibart(默克)在溃疡性结肠炎II期试验中临床缓解率较安慰剂高25%
- afimkibart(基因泰克)对特定基因标志物阳性患者显示更佳内镜缓解
Bruce E. Sands指出:"afimkibart和tulisokibart开发的预测生物标志物颇具前景,尽管后续研究显示其预测效力需进一步优化。"
Dermot McGovern特别提到:"携带特定*TNFSF15基因变异的患者响应率更高,虽然研究规模较小,但这证实了精准医疗的可行性。"
亚群治疗优势
研究显示特定患者亚群获益显著:
- 克罗恩病患者:针对纤维化的核心病理过程
- 生物制剂经治患者:显示强效抗炎作用
- 难治性患者:对其他药物无效者仍有效
- 亚洲人群:*TNFSF15基因信号提示潜在种族差异
突破疗效瓶颈
虽然前景乐观,仍需正视挑战:
- 需III期试验验证长期疗效
- 克罗恩病试验设计较溃疡性结肠炎更复杂
- 精准医疗标志物仍待优化
- 联合治疗方案开发势在必行
Randy Longman强调:"晚期试验需明确生物标志物作用,并探索预测指标。我们期待通过分层治疗找到最适合的受益人群。"
Dermot McGovern预计:"若III期结果延续II期积极数据,2027年或可见首批上市药物。这将是IBD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未来方向
当前研究重点包括:
- 开发双特异性抗体(如同时靶向TL1A和IL-23)
- 优化预测性生物标志物
- 探索联合治疗方案
- 验证基因标志物指导的精准用药
Bruce Sands总结:"每个新作用机制的出现,都意味着我们能为更多难治性患者找到有效方案。兼具安全性和双重疗效的新药令人期待,而个性化治疗将是未来关键。"
参考文献:
- Danese S等,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5
- Feagan BG等,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5
- Reinisch W等,J Crohns Colitis,2024/2025
- Sands BE等,NEJM,2025
- Cedars-Sinai医学中心研究,2025.6.26
- Teva与Sanofi新闻稿,2024.12.17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