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红色血便不少人都遇到过,它像消化道给我们发的“警报”——可能是小问题,也可能藏着大病,得结合出血的样子、跟着的不舒服还有检查结果一起判断,既不能不当回事,也别自己吓自己。
要警惕肿瘤性病变的信号
结直肠癌引起的出血,主要是肿瘤组织里血管多、表面容易溃烂。典型表现是断断续续拉血,血和大便混在一起,经过肠道细菌作用后变成暗红色甚至柏油样。年纪越大,得结直肠癌的风险越高,40岁以上的人要特别注意有没有这些伴随情况:连续2周以上便秘或拉肚子、大便变细、没缘由地瘦了。
不过单次拉血不用太慌——临床数据显示,35%的偶发血便患者最后查出来是良性问题。但如果血便持续超过14天,一定要及时做结肠镜查清楚。
非肿瘤性病变更常见
门诊里的血便患者,6成多最后查出来不是肿瘤。其中最常见的是痔疮(占4成多),通常是鲜红的血滴下来或者擦屁股时纸上有血,还会觉得肛门坠坠的;肛裂的话,拉大便时像刀割一样疼,血大多粘在大便表面。
炎症性肠病现在年轻人得的越来越多,比如溃疡性结肠炎,会拉带黏液和脓血的大便,总觉得拉不完。研究发现,这种病和肠道细菌失衡有关系,有些难治的病例可能会用粪菌移植帮忙。另外,感染性肠炎、肠结核、血管畸形、放射性肠炎这些问题,也需要医生帮忙鉴别。
从血便颜色猜出血位置
要判断血是从消化道哪部分来的,可以分三个区域看:上消化道(比如胃、食道)出血一般是黑便,但如果出血量大(超过1000ml)或者速度快(每分钟超过3ml),也会变成暗红色;小肠出血因为血在肠道里待的时间短,颜色更鲜红;还要注意肠结核、Meckel憩室这些特殊部位的问题,可能会让人弄错。
结合其他症状更准:如果又拉血又吐酸水、呕血,可能是上消化道的问题;突然肚子绞痛再加血便,要考虑缺血性肠病;小朋友得话要小心肠套叠。检查方面,血红蛋白下降的快慢能帮着判断出血是急还是慢,大便里的钙卫蛋白检测能区分是不是炎症引起的。
遇到暗红色血便该怎么办
发现暗红色血便,先按三步来:
- 先排除食物干扰:有没有吃动物血、红心火龙果这些会让大便变红的食物?
- 记好症状变化:多久拉一次血、量多不多、颜色有没有变,还有有没有肚子痛、发烧这些跟着的不舒服。
- 准备看医生的资料:把最近3个月的饮食、运动习惯,还有家里人有没有得消化道病的情况整理好。
40岁以上的人第一次拉血,最好做个肠镜;年轻人如果症状轻,检查也没查到器官有问题,可以调整生活习惯:每天吃25-30克膳食纤维(比如蔬菜、水果、粗粮),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养成定时拉屎的习惯——研究发现,坚持8周这样调整,肠道出血再犯的风险能降4成左右。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管哪种血便,都得先查清楚原因再处理——自己吃止血药可能把病情盖住,耽误治疗。如果有持续肚子痛、发烧、明显瘦了这些情况,赶紧去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