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不少人遇到过马桶里有血的情况,有的慌得不行,有的不当回事——其实便血不是小毛病,但也不用过度害怕,关键是要读懂它传递的“健康信号”。
便血颜色藏着重要线索
便血的颜色不一样,背后的问题也不一样。如果是上消化道(比如食管、胃、十二指肠)出血,血液经过消化液“加工”,会变成像柏油一样的黑便;如果是中下消化道(小肠、结直肠)出血,大多是暗红色的血便;要是肛门或直肠末端的问题,比如痔疮,通常是鲜红色的滴血或者喷射状出血。颜色能帮医生大概判断出血的位置,但最终确诊还得靠影像学检查之类的专业手段。
肿瘤信号不容小觑
现在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得警惕它的“便血信号”。消化道肿瘤的表面血管多但很脆,破了之后常表现为一直有黑便,或者暗红色血便里混着黏液。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肿瘤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有粪便潜血试验能查出来,所以定期做这个检查很重要。40岁以上的人,最好根据自己的风险情况(比如家族史),听医生的建议做肠镜检查。
良性病变同样需要重视
当然,便血不一定是肿瘤,很多良性问题也会导致。比如久坐的人容易得痔疮,表现为排便后滴血,还会觉得肛门坠胀;肛裂的人更疼,排便时像被刀割一样,血大多沾在粪便表面;像溃疡性结肠炎这种免疫性疾病,常跟着腹泻、腹痛,大便有黏液和脓血。这些情况虽然不是癌症,但长期不管可能会导致贫血、感染之类的并发症,也得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
科学检查是诊断金标准
遇到便血一定要早去医院,因为肿瘤和良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肠镜是最有效的检查方式,能直接看到肠道里的病灶,再加上病理检查,诊断会更准。如果做不了传统肠镜,还可以选胶囊内镜或者CT仿真肠镜。特别是40岁以上、有家族史、或者已经有贫血症状的人,更要优先做检查。
预防要从生活方式入手
想要远离便血问题,得从日常习惯改起。饮食里多加点膳食纤维,每天吃够25克以上的可溶性纤维(比如燕麦、苹果),再喝1500-2000毫升水,能软化粪便,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早上起来利用胃肠反射试试排便,别憋着;运动可以试试提肛操:每天收缩肛门100-150次,每次缩5秒,能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还有保持健康体重(BMI在18.5-24之间),能降低腹压,减少肛肠疾病的风险。
总的来说,便血是身体发出的“警示灯”,既不用过度恐慌,也不能视而不见。不管是黑便、暗红便还是鲜红便,都要及时去医院查清楚原因——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平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就能帮我们守住肠道健康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