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周发表在《内科学年鉴》的研究,当医院被私募股权公司收购后,其急诊科患者死亡率较同类医院上升13%。该研究对比了10年间的医院运营数据,为既往研究提供了新证据——由营利性金融资本控制的医疗实体往往导致患者预后恶化且成本上升。
哈佛医学院医疗政策与医学副教授、研究合著者宋志睿博士指出,私募持股医院急诊科死亡率上升极可能源于收购后人员配置水平下降。研究发现,医院被私募收购后,全职员工数量平均减少11.6%,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的薪资支出分别下降18%和16%。宋志睿博士在采访中表示:“美国大部分医院护理仍是面对面、人力密集型的工作,尤其在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当这类敏感区域的人力被大幅削减时,患者伤害风险显著上升,包括死亡风险。”
这项新研究分析了2009至2019年间49家私募持股医院中100万老年医保患者急诊就诊数据,并与293家未被私募收购的同类规模及地理位置医院的600多万次就诊记录进行对比。除宋志睿外,研究团队还包括哈佛大学何塞·R·祖比萨雷塔、匹兹堡大学斯内哈·坎南博士、芝加哥大学约瑟夫·多夫·布鲁赫以及波士顿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医疗交付科学中心主任詹妮弗·史蒂文斯博士。
宋志睿强调,该研究与此前聚焦住院患者的私募影响研究不同:“进入急诊科的患者远多于实际住院患者,本研究首次深入考察了这一庞大患者群体。”私募股权公司作为专业金融运营商,通常通过高负债收购企业,近年已向医疗领域注入逾1万亿美元。由于收购增加债务负担,这些机构往往通过裁员和提价来维持利润,部分私募持股医院甚至出售建筑地皮以牟利,却使医疗机构承担更高租金成本。
天普大学刘易斯·卡茨医学院急诊医学主任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博士指出,新研究印证了临床医生的长期担忧:私募所有者使医护人员严重超负荷。“私募入场后先推高营收,当触及瓶颈便开始削减开支,”麦克纳马拉表示,“这不仅是裁员问题,更直接导致患者预后恶化——人手不足必然引发不良后果。”
该研究结果与2021年一项发现私募持股养老院死亡率高11%的研究相呼应,纽约大学等机构学者当时归因于护理人员减少及护理标准执行下滑。目前部分州已立法遏制私募对医疗体系的影响:俄勒冈州6月通过法案限制企业及私募对医疗运营的控制权;印第安纳州新法则扩大了检察长对医疗交易的调查权限,并强制要求私募投资者披露医疗实体持股情况。
格雷琴·摩根森是NBC新闻调查部门高级财经记者。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