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随着抗癌治疗策略的不断发展,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然而,与新型抗癌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已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的关键问题。即时和延迟的心血管并发症带来了重大挑战,癌症幸存者的心血管风险可能持续数十年。
现代抗癌疗法——包括靶向治疗、过继性细胞治疗(ACT)、放射增敏剂以及各种治疗方式的序贯组合——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血管内皮和免疫微环境的复杂机制损害心血管系统。这些病理过程表现为高血压、血管毒性、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炎和心律失常。
心血管肿瘤学领域需要为脆弱人群提供专业化的治疗方法,包括儿童癌症幸存者、育龄期妇女和老年患者。心脏生物标志物、多组学数据和影像技术的整合已成为风险分层、早期检测和长期监测的关键。
本研究主题聚焦于新型抗肿瘤治疗的心血管毒性,开发针对当前抗癌治疗相关心血管损伤的干预措施,优化晚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评估模型,并探索平衡肿瘤治疗效果与心血管安全性的精确策略。
本期特刊旨在深入研究新型抗肿瘤治疗对心肌细胞、血管内皮和免疫微环境的直接/间接损伤机制,探索与抗肿瘤治疗相关的晚期心血管并发症的生物学机制。同时关注接受抗肿瘤治疗的高风险人群的心血管并发症,整合生物标志物、影像和基因组数据,建立疾病预测和诊断模型并优化其临床应用。
我们欢迎投稿,但不仅限于以下主题:
• 肿瘤治疗特异性心血管损伤机制研究
• 心脏生物标志物动态监测在优化癌症心脏病学风险分层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 高风险人群延迟性心血管并发症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与抗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人群特征分析
• 与癌症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系统综述
• 放射诱导性心脏损伤(RIHD):精准靶向放射治疗策略的风险与益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