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全球负担的重要构成,影响超过5500万人。过去三十年患病率翻倍增长,已成为全球住院治疗首要原因。然而心力衰竭长期被视作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在心血管健康议程中优先级不足。《柳叶刀》最新系列研究呼吁重新定义心力衰竭为可预防慢性疾病,提出应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的创新性方案。
该系列研究强调流行病学变迁与病理机制认知进展如何推动预防策略转型。传统上心力衰竭多与缺血性心脏病及心肌梗死后相关,主要表现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心肌梗死治疗进步显著降低了继发性心力衰竭风险,但终生患病风险(美国和欧洲约1/4)持续上升。某研究显示82%男性和93%新发女性患者无既往心肌梗死史。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传统聚焦心肌内在异常,但关键进展在于明确心外途径的作用——内皮功能障碍和系统性炎症通过肥胖、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心肾代谢风险因素驱动疾病发展。这些因素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中尤为重要,该表型预计将超越HFrEF成为主流。风险认知的深化对预防至关重要,但需配套特异性防控策略。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约90%风险源于传统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而心力衰竭中传统因素仅占约50%,非传统风险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使个体风险评估更具挑战性。
筛查策略的制定面临显著困难。202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力衰竭协会(ACC/AHA/HFSA)指南定义了风险人群和无症状心功能异常的"前心衰"状态,建议进行生物标志物筛查。但按此标准约1/3美国人口属于前心衰群体,风险人群更广泛。规模化筛查和精准预防需纳入不良妊娠结局、化疗方案、睡眠呼吸暂停等非传统风险因素,同时考虑多重风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并非所有心力衰竭均可预防,但早期发现和干预(二级预防)对疾病进程改善潜力巨大。缺乏筛查时诊断依赖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常与COPD等疾病重叠。公众对心衰症状认知度低,但类似中风FAST(面部下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及时就医)运动的成功案例表明针对性宣教可提升识别效率。可将心力衰竭风险管理融入现有肥胖、高血压等社区防治项目,通过体系化整合强化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同时提升医疗从业者对早诊早治的重视程度。
心力衰竭并非必然结局,预防策略转型对降低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具有重大意义。但将证据转化为行动需社区与专科医生的跨学科协作,需将预防视为共同责任。心力衰竭往往是一系列可干预机会错失的结果,填补防控鸿沟意味着必须确保这些机会不再被遗漏。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