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中风后炎症的“守门人”机制 为改善治疗效果开辟新路径Researchers Find ‘Gatekeeper’ for Post-Stroke Inflammation, Showing Path for Improved Outcomes | Johns Hopkins Medicine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hopkinsmedicine.org美国 - 英语2025-09-05 15:13:4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12字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硬脑膜肥大细胞通过MRGPRB2受体调控中风后炎症的机制,使用天然拮抗剂osthole在小鼠实验中成功减轻炎症并改善预后。该发现突破传统抗炎策略的血脑屏障限制,为中风治疗提供长达24小时的用药窗口,并可能扩展至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炎症疾病领域。研究同时揭示颅骨骨髓作为免疫细胞储备库的重要作用。
中风炎症硬脑膜肥大细胞治疗路径神经功能急性神经炎症MRGPRB2拮抗剂联合治疗策略神经炎症疾病颅内疾病治疗思路
研究发现中风后炎症的“守门人”机制 为改善治疗效果开辟新路径

最新发表于《Cell》的研究显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休斯顿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联合团队发现,中风后硬脑膜肥大细胞通过释放神经肽触发炎症的"守门人"机制,这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潜在治疗路径。

研究通讯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助理教授徐日升博士指出:"我们首次证实颅骨骨髓是中风后免疫细胞的重要储备库,这一过程由硬脑膜特定肥大细胞群严格调控。阻断其受体可显著降低脑部炎症并改善神经功能。"

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每40秒就有一名美国人发生中风,其中多数为阻塞脑血流的缺血性中风。当前主要治疗药物tPA需在发病3-4.5小时内使用。但血流恢复后引发的炎症反应会通过免疫细胞浸润加重神经损伤,人类细胞上的MRGPRX2受体会触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促炎介质。

这种发生在中风后24-48小时的急性神经炎症已被证实与运动功能障碍、认知衰退及卒中后抑郁密切相关。目前尚无经FDA批准的抗炎疗法。研究团队发现,肥大细胞作为免疫细胞迁移的"守门人",其正常免疫豁免状态在中风后被MRGPRB2激活打破:脱颗粒的肥大细胞释放信号分子,促使颅骨骨髓中性粒细胞迁移至脑膜及脑实质。分子机制显示,肥大细胞蛋白酶切割引导素-3A(Sema3A)会削弱其趋化排斥功能。

在小鼠实验中,使用天然拮抗剂osthole在中风后6小时和24小时给药,不仅减少了炎症反应,还显著改善了行为学表现并提高存活率。徐博士强调:"这些肥大细胞位于外部颈动脉供血的硬脑膜,意味着药物可绕过受阻的血管直达作用位点,这也是既往抗炎策略失败的关键原因。"

该研究还扩展了治疗时间窗。相较于必须早期使用的tPA,MRGPRB2拮抗剂针对下游炎症反应,在小鼠实验中显示出延迟给药的有效性。这种"先恢复血流、再控制炎症"的联合策略可能成为新的治疗范式。

研究团队正在探索该肥大细胞-MRGPRX2通路是否在偏头痛、多发性硬化等其他神经炎症疾病中发挥作用。徐博士表示:"该通路的发现不仅革新了中风研究,更为所有以炎症为核心的颅内疾病(从神经退行性疾病到肿瘤)提供了全新治疗思路。"

参与研究的还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神经外科等多部门及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部分作者存在与相关药物研发公司的利益关系声明。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