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或可助力癌症治疗How the COVID Vaccine Could Help Treat Cancer

环球医讯 / 创新药物来源:www.medscape.com美国 - 英语2025-10-28 03:57:18 - 阅读时长6分钟 - 2571字
耶鲁医学院研究揭示新冠mRNA疫苗可能显著提升癌症患者免疫治疗效果,真实世界数据显示接种疫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从20.6个月延长至37.3个月,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率提高40%,动物实验证实mRNA成分本身能刺激先天免疫系统产生抗肿瘤协同效应,该发现为癌症免疫治疗开辟新路径,但需注意观察性研究存在健康行为混杂因素等局限性,未来或可通过优化mRNA疫苗设计进一步提升疗效。
新冠疫苗癌症治疗mRNA疫苗免疫疗法总体生存率免疫系统抗肿瘤疫苗潜在机制观察性研究癌症死亡率
新冠疫苗或可助力癌症治疗

欢迎收看《影响因子》,这是您每周获取新医学研究评析的窗口。我是耶鲁医学院的F·佩里·威尔逊博士。

此刻,在我的身体里,也在您的身体中,必然存在一个已转化为癌细胞的异常细胞。我的体内约有35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携带60亿个碱基对的DNA。在我体内总计200万亿亿个碱基对中,必然存在某个突变——它解除了对某个细胞增殖能力的限制。

然而,癌症这种细胞无序增殖的临床综合征并非必然发生。一百多年前,保罗·埃尔利希提出假说:必然存在某种机制持续抑制着我们生命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早期癌细胞。

他认为这种机制就是免疫系统。尽管研究过程历经波折,埃尔利希的假说已被证明极具价值。癌症临床综合征本质上可视为免疫系统的功能失常。

正因如此,近年癌症治疗的最大突破——免疫疗法——才如此成功且前景广阔。它赋予免疫系统第二次机会,去纠正初次识别时的疏漏。

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增强这些新药的效力。其中颇具潜力的领域是抗肿瘤mRNA疫苗。这类疫苗将定制编码mRNA分子,使其精准结合特定肿瘤标志物,从而调动免疫系统。但当某研究团队探索靶向mRNA疫苗潜力时,发现了惊人现象:非靶向mRNA疫苗同样有效——那些与癌症完全无关的mRNA疫苗竟也奏效。恰巧,这类疫苗我们储备充足。

我即将介绍一项可能重塑未来数十年癌症治疗格局的新医学研究。该研究表明,辉瑞和莫德纳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或可显著提升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总体生存率,且增幅并非微不足道。

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SARS-CoV-2 mRNA疫苗增强肿瘤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的敏感性》堪称典范,实验涵盖细胞培养、小鼠模型、健康人类及癌症患者。但我会先聚焦最惊人的发现:新冠疫苗如何助力癌症治疗。

研究团队通过多组队列进行验证。最大队列包含884名启动免疫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180人在治疗开始后100天内接种了新冠mRNA疫苗。接种组患者总体生存期几乎翻倍,中位生存期从20.6个月延长至37.3个月——该结果已校正38项患者特异性变量,涵盖人口统计学特征至肿瘤生物学特性。

类似结果在不可切除的III期肺癌或IV期转移性肺癌患者中同样显现。

研究者随后分析了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队列。210名启动免疫治疗的患者中,43人在首100天内接种新冠疫苗。未接种组中位生存期为27个月,而接种组至少达40个月——多数患者在此时间点仍存活。

团队还筛查了电子健康记录中所有经活检证实、采用免疫治疗的癌症病例,总计5317例。在免疫治疗开始100天内接种新冠疫苗者,全因死亡率降低27%。

疫苗类型似乎无显著影响,尽管细看图表可能显示莫德纳疫苗(mRNA剂量略高)略占优势。

关键在于必须是mRNA疫苗。流感或肺炎疫苗对接种免疫疗法的癌症患者生存率毫无影响。

让我们冷静思考这些结果:它们影响深远却令人震惊,需审视潜在分析偏差。

首先,您可能质疑:这些患者是否仅因避免死于新冠而延长寿命?

证据并不支持。需深入查看扩展图2a(论文极为详尽),数据显示新冠疫苗对总体生存的保护作用,在未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中并未显现。若仅反映疫苗防新冠功效,所有患者都应呈现此效应。

其次——特别感谢我的研究团队CTRA,我们常讨论此问题——存在"永生时间偏倚"。当暴露因素(此处指新冠接种)的定义基于"生存时钟启动后"(即首剂免疫治疗)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会产生这种隐蔽统计偏差。本研究中,患者在免疫治疗后100天内均可接种,却从时间零点即被归类为"已接种"。这使接种组天然占优,即使疫苗毫无效果。

但作者已预见此问题,提供了经时间偏倚校正的结果:仅纳入治疗后存活满100天的患者。结果依旧:死亡率降低约40%。

还需注意这是观察性研究。选择接种新冠疫苗者可能在系统性特征上区别于未接种者。尽管作者通过38变量统计校正及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尝试控制,但无法完全排除新冠接种仅是某些健康行为(数据未捕获)的代理指标。

然而,若仅为混杂偏倚,论文中的动物实验不应如此显著。让我解析部分发现:

研究者使用易患黑色素瘤或肺癌的小鼠品系,给予免疫疗法、新冠疫苗或联合治疗组合,持续监测肿瘤体积变化。

未治疗小鼠的肿瘤体积从第13天的约200 mm³增至第19天的1600 mm³。单用免疫疗法可缩小肿瘤体积。

值得注意的是,单用mRNA疫苗同样能缩小肿瘤。但当免疫疗法与mRNA疫苗联用时,效果更为显著——明确存在协同效应。

关键发现:新冠 mRNA疫苗并无特殊之处,核心在于mRNA成分本身。研究者将疫苗内编码新冠刺突蛋白的mRNA替换为编码巨细胞病毒抗原的序列,抑瘤效果不变。结论清晰:疫苗靶点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其含mRNA。

潜在机制或是激活先天免疫系统——即在高级特异性免疫启动前,快速应对外来入侵的细胞与细胞因子。这为优化疫苗提升先天免疫原性打开通道。例如,研究者将常规疫苗中用于抑制免疫反应的修饰尿苷替换为未修饰尿苷(小鼠接种后不良反应加剧),但抑瘤效果进一步提升。

消化本论文全部数据颇具挑战,但核心结论明确:癌症是免疫系统失灵的体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帮助免疫系统在癌细胞定植后发起反击。而进一步激发免疫系统的疗法蕴含巨大潜力。

未来,针对特定肿瘤定制的mRNA疫苗或成标准治疗。但当前此类疗法成本高昂、耗时漫长且尚处实验阶段。相比之下,新冠疫苗作为廉价普及的产品,若真能将癌症死亡率减半,近乎难以置信。

然而医学史提醒我们:技术常赋予旧思想新生机。

1891年,医师威廉·科利注意到数名癌症患者在经历无关细菌感染后奇迹康复。他正确推断:感染激活了免疫系统,进而攻击恶性细胞。毕生致力于探索细菌感染或产物能否抗癌的他,被誉为"癌症免疫治疗之父"。

值得玩味的是,科利聚焦于化脓性链球菌,而今日我们历经百年,正关注一种曾致全球数百万人死亡的病毒——阴差阳错间,它或拯救更多生命。

F·佩里·威尔逊医学博士、理学硕士现任耶鲁医学院医学与公共卫生副教授,临床与转化研究加速器主任。其科普作品见于《赫芬顿邮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及Medscape。他活跃于社交媒体@fperrywilson,著作《医学如何运作及何时失效》现已发行。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