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疼痛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问题,但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疾病——肩周炎和风湿性关节炎就是两种常见但诊疗完全不同的情况。有数据显示,约38%的肩痛患者一开始会被误诊,今天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维度帮大家分清这两种病,科学应对。
年龄和“病根”不一样
肩周炎主要找45-65岁的人,病根是肩关节囊变厚、粘连,和长期用肩膀太累、代谢异常有关;风湿性关节炎更爱找20-45岁的人,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感染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免疫系统误攻击自己的关节,导致滑膜出现非特异性炎症。
疼起来“不一样”,教你快速区分
维度 | 肩周炎 | 风湿性关节炎 |
---|---|---|
疼痛性质 | 慢性钝痛,动的时候更受限 | 急性剧痛,关节又红又肿又热 |
疼痛规律 | 晚上更疼,早上起来肩膀硬得动不了 | 疼的位置会游走,没有固定规律 |
累及关节 | 大多只疼一边肩膀 | 多关节换着疼(比如今天肩明天膝盖) |
活动影响 | 自己动或别人帮着动都受限 | 疼痛缓解后活动能恢复正常 |
去医院要查这些,别漏了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检会有几个特征性指标升高:血沉(ESR)超过30mm/h、C反应蛋白(CRP)超过8mg/L,还有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超过400U,这些能反映炎症活跃程度;而肩周炎患者的血检大多没异常,确诊主要靠影像学。
磁共振(MRI)是查肩周炎的“金标准”,能看到关节囊变厚(超过4mm)、滑膜肿了或冈上肌腱有问题;X光片能看到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这些老化表现。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特征是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侵蚀,早期需要结合磁共振才能发现。
治疗要“对路”,别瞎试
肩周炎遵循“阶梯治疗”:
- 保守治疗:先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炎症,加上物理治疗(比如超声波、热疗、医生帮着松动关节);
- 介入治疗:保守没用时,可往关节腔里打糖皮质激素消炎症;
- 手术治疗:顽固病例得做关节镜下松解术。
风湿性关节炎强调“免疫调节”:
- 急性期用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症状;
- 早期用疾病修饰抗风湿药(DMARDs)延缓病情;
- 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患者,可考虑生物制剂。
预防要“针对性”,别搞混
肩周炎预防:
- 工作间隙多做肩部肌肉收缩练习(比如用力绷肩膀再放松);
- 多做游泳、羽毛球这类能活动肩膀的运动;
- 注意肩膀保暖,别持续受凉。
风湿性关节炎预防:
- 有链球菌感染的病(比如咽炎、扁桃体炎)要及时治;
- 可建健康档案,定期监测炎症指标;
- 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
这些误区要避开
- 关节肿痛就是缺钙?不一定,补钙得先查骨密度,盲目补可能有副作用;
- 过度依赖外用贴剂?急性炎症期贴膏药可能加重红肿,得听医生的;
- 急性期强行锻炼?炎症活跃时动得越多,越容易损伤滑膜。
最后提醒:如果肩痛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去做系统检查(比如风湿三项、关节超声、MRI)。早鉴别早治疗特别重要,规范治疗后85%的患者都能明显改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