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相关认知衰退的理解:机制与缓解策略Understanding Cognitive Decline in Aging: Mechanisms and …

认知障碍 / 来源:pmc.ncbi.nlm.nih.gov波兰 - 英语2025-08-07 17:38:23 - 阅读时长5分钟 - 2421字
本文系统综述了衰老相关认知衰退的中枢机制(皮层变薄、白质损伤、血脑屏障破坏)、外周机制(胰岛素抵抗、炎症、血管功能障碍)及其相互作用,并提出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可能通过增强肌肉质量、改善代谢和促进神经保护因子分泌延缓认知退化,但需更多实验证据支持。
衰老认知衰退健康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皮层厚度脑白质血脑屏障胰岛素抵抗炎症血管功能运动干预饮食干预
衰老相关认知衰退的理解:机制与缓解策略

摘要

认知衰退是伴随衰老的自然过程,其进程可能因肌肉减少症或疾病而加速。认知功能下降与中枢神经系统变化或外周触发因素有关。本文探讨了中枢、中枢-外周交互及外周因素(如皮层厚度、白质结构、血脑屏障完整性、胰岛素抵抗、炎症、血管功能)对认知退化的促进作用,重点分析血脑屏障通透性作为关键节点的意义。同时讨论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作为干预策略的潜力,指出阻力型(RHIIT)和有氧型(AHIIT)HIIT对老年人认知健康的潜在益处,但缺乏充分实证支持。

引言

健康衰老与生活质量已成为老年学研究的核心目标。全球60岁以上人口预计从2020年10亿增至2050年20亿,痴呆症发病率将在30年内增至三倍,推动抗衰老疗法研究。衰老是细胞衰老引发的多因素过程,通过影响特定信号通路导致老年人器官功能渐进性衰退。骨骼肌退化(肌肉减少症)、心血管功能下降及代谢紊乱(如肥胖、2型糖尿病)已被列为认知健康风险因素。睡眠呼吸暂停、听力障碍、房颤、维生素B12缺乏是认知衰退的关键危险因素,而运动可延缓其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脂肪组织来源的低度炎症可能加速认知衰退。健康习惯(运动、营养、社交)可通过多维度干预预防负面变化。然而,针对衰老认知衰退的治疗需深入理解潜在功能与结构改变。本文旨在总结认知衰退机制并探讨HIIT的潜在干预作用。

认知衰退的潜在机制

中枢机制

皮层厚度

前额叶皮层是认知相关区域,皮层厚度与生命全程认知表现正相关。自然衰老伴随皮层变薄,但部分区域(如外侧枕叶、舌回)变薄加速,另一些区域(如后扣带、外侧眶额皮层)则减缓。生活方式(如中高强度运动)与皮层厚度增加相关。荟萃分析显示HIIT可改善或延缓整体认知衰退,但尚无法明确皮层厚度变化的因果关系。

久坐和脂肪堆积加剧皮层变薄。一项纵向研究显示,超重老年人(60-66岁)皮层厚度每年下降0.3%。BMI每增加1%,皮层变薄达0.5%。BMI轨迹分析显示中年体重增长与晚年皮层变薄显著相关,提示维持健康体重(BMI<24.9)对全年龄段的重要性。

脑白质

白质整合认知相关脑区。液体智力(信息处理速度)与晶体智力(知识积累)的年龄相关变化与白质退化密切相关。BMI波动导致白质完整性下降,提示外周健康状况影响脑功能。研究发现超重/肥胖老年人白质损伤更显著,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这与脂肪组织引起的低度炎症或心血管代谢异常有关。

血脑屏障(中枢-外周交互机制)

血脑屏障(BBB)通过内皮细胞、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严格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与血液的物质交换。病理状态(如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紊乱)可导致BBB破坏,增加神经毒性物质通透性。BBB功能障碍还导致淀粉样β蛋白(Aβ)蓄积,引发认知损伤。衰老与肥胖协同加剧BBB通透性破坏。

MRI研究显示,海马和脑白质/灰质区域BBB破坏最显著,且与记忆提取能力下降相关。脂肪组织衍生的炎症因子可激活小胶质细胞,加剧神经炎症和BBB损伤。动物模型证实高脂饮食通过下调claudin-5等紧密连接蛋白导致海马BBB通透性增加。

外源性抗氧化/抗炎物质(如多酚)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BBB完整性。认知障碍老年人抗炎菌(如直肠真杆菌、脆弱拟杆菌)丰度降低,促炎菌(如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增多。益生菌(如Odoribacter、拟杆菌)与白质体积和认知功能正相关。茶和葡萄中的多酚可增加拟杆菌门丰度,提示饮食干预潜力。

外周机制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不仅调节血糖,还通过中枢胰岛素受体(IR)影响突触发生和记忆巩固。IR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发认知衰退。研究显示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老年人认知功能负相关,尤其在60岁以上男性中显著。

炎症

外周低度炎症加速脑萎缩。IL-6水平翻倍与脑容量下降和“衰老加速9年”相关。肥胖与脑衰老存在协同效应。认知未受损老年人中,IL-6和sTNFr2水平升高与脑β淀粉样蛋白沉积正相关。但部分研究(如4万人队列)显示C反应蛋白与认知功能仅微弱负相关,提示需综合评估炎症因子谱。

血管功能障碍

线粒体氧化应激增加和生物合成减弱导致血管老化。活性氧(如超氧阴离子)与NO结合生成过氧亚硝基,破坏血管舒张功能。内脏脂肪释放TNF-α引发内皮氧化应激,导致早期血管老化。血管炎症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稀疏和出血,最终导致脑低灌注,尤其在肥胖和心衰患者中更显著。

运动作为抗衰老策略

外周机制导向的认知改善策略

肌肉减少症(尤其伴脂肪堆积的“肌肉肥胖”)通过胰岛素抵抗、炎症和血管功能障碍促进病理改变。抗阻训练(RT)通过Akt/mTOR通路增加肌肉质量,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并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鸢尾素等“运动因子”穿越BBB,调节突触可塑性。

联合训练(抗阻+有氧)在心肺适能改善方面与单独有氧训练效果相当。WHO建议65岁以上成人每周150-300分钟中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但多数人因时间限制难以达标。传统耐力训练因枯燥难以坚持,HIIT作为非药物干预策略受到关注。

HIIT:未来方向

HIIT与传统中强度持续训练(MICT)在细胞信号和代谢适应性方面相似,已证实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研究表明HIIT在老年人中安全性良好,冠心病和慢性中风患者耐受性与低强度组相当。

理论认为HIIT可分为阻力型(RHIIT)和有氧型(AHIIT):

  • RHIIT通过mTOR/IGF-1通路抑制肌肉减少,改善姿势平衡
  • AHIIT主要提升心肺功能,间接增强认知表现

但两种模式对认知影响的比较研究仍属空白。

结论

理论推测RHIIT和AHIIT可能延缓认知衰退,但缺乏直接比较研究。本文系统梳理HIIT可能改善的认知衰老机制,呼吁更多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

资金声明

本研究获波兰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号:2019/33/B/NZ7/01980)资助。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