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ACs与MGDs:药物发现中的颠覆性技术PROTACs and MGDs role in drug discovery

环球医讯 / 创新药物来源:www.news-medical.net美国 - 英语2025-09-16 04:31:0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96字
本文系统解析了靶向蛋白降解技术中的PROTACs和MGDs两种前沿技术。通过分析其作用机制、发展历程、临床进展及现存挑战,揭示了该技术如何突破传统药物研发模式,实现对80%以往"不可成药"致病蛋白的靶向降解。重点介绍了CRBN和VHL等关键E3连接酶的应用,并探讨了AI辅助设计等新技术对优化代谢稳定性、扩大可用连接酶库等领域的革新潜力。
PROTACsMGDs靶向蛋白降解药物研发致病蛋白癌症难治性疾病健康治疗疗法
PROTACs与MGDs:药物发现中的颠覆性技术

蛋白粘附、标记与摧毁:PROTACs与MGDs的科学突破

传统药物研发聚焦于开发占据致病蛋白活性位点的抑制剂,但这种策略存在重大局限——约80%致病蛋白因缺乏特异性结合口袋而属于"不可成药"靶标¹'²。

靶向蛋白降解(TPD)技术通过小分子化合物诱导泛素化反应,利用细胞天然的蛋白酶体或溶酶体途径实现目标蛋白的定向清除,为突破该瓶颈带来革命性解决方案²。其中,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与分子胶水降解剂(MGDs)作为TPD领域的两大核心策略¹⁻³表现尤为突出。

PROTACs(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

典型的PROTAC分子由三个核心结构组成:靶蛋白结合配体、E3泛素连接酶募集配体及连接两者的化学接头(图1)⁴'⁵。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桥接靶蛋白与E3连接酶形成三元复合物,促进泛素从E2结合酶向靶蛋白的转移²'³。

当靶蛋白被多泛素化标记后,26S蛋白酶体即可识别并快速降解该蛋白(图2)。独特的催化特性使PROTAC在完成降解后能释放再生,实现低浓度下的持续作用¹'²。

发展历程与临床进展

自1999年概念确立以来,PROTAC技术历经重大革新:2001年首个肽基PROTAC-1诞生,2008年首个全小分子PROTAC 4问世并显著改善细胞渗透性8。沙利度胺靶标CRBN(2010年发现)和VHL(2012年发现)现已成为主流E3连接酶选择¹⁻³。

当前已有30余种异双功能蛋白降解剂进入临床试验:

  • Bavdegalutamide(ARV-110):靶向雄激素受体(AR),完成前列腺癌II期研究9
  • Vepdegestrant(ARV-471):雌激素受体(ER)降解剂,已进入ER+/HER2−乳腺癌NDA/BLA阶段²'¹⁰
  • NX-2127: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降解剂,在B细胞恶性肿瘤耐药治疗中展现疗效¹¹

现存挑战与优化策略

当前挑战包括:

  • 分子量普遍>700 Da,常超出"类药五规则"
  • 细胞渗透性、代谢稳定性及药代动力学特性需改善

优化方案聚焦于接头与E3配体设计:

  • 引入螺环、哌啶等刚性结构提升降解效率
  • 开发苯基戊二酰亚胺(PG)衍生物和TX-16等新型E3配体4'12'13

分子胶水降解剂(MGDs)

MGDs作为单价小分子(区别于PROTAC的双价结构),通过诱导或稳定E3连接酶与靶蛋白的新型相互作用实现降解(图4)²'¹⁴。其作用机制涉及改变底物受体表面性质,促进"非天然"相互作用导致泛素化15。

优势与局限

优势特性:

  • 符合"类药五规则"的更优药代动力学
  • 无需靶蛋白结合口袋即可作用,拓展"不可成药"蛋白库¹'²

代表药物:

  • 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泊马度胺已获批用于红斑结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¹'²
  • CC-90009(靶向GSPT1)与E7820(靶向RBM39)正在进行临床试验²'³

设计挑战包括作用机制不可预测、组织特异性差异及脱靶效应。最新策略通过在抑制剂中引入共价锚定基团,成功将部分分子转化为具有降解功能的MGDs¹⁻³'12'15。

未来展望

TPD技术通过彻底清除致病蛋白而非单纯抑制,正在重塑药物研发范式。当前研发方向聚焦:

  • 扩展可用E3连接酶库(超越CRBN和VHL)
  • 结合AI辅助设计提升代谢稳定性
  • 多组学分析优化选择性与疗效

义翘神州等企业通过提供CRBN、VHL等重组E3连接酶及相关检测试剂,正加速新型降解剂的筛选与优化。这些技术突破有望为癌症等难治性疾病带来突破性疗法。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