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剂在人类文化中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考古学家估计人类早在16,500多年前就开始食用致幻蘑菇。尽管其在文化和医药中的根源古老,制药业正寻求为这些分子赋予现代意义,以挖掘其治疗潜力。
迷幻剂最常见的研发领域是心理健康,该领域已有大量疗法进入临床试验,覆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多种适应症。这一方向也吸引了大型制药企业的关注,例如艾伯维公司(AbbVie)近期押注吉格拉梅什制药公司(Giglamesh Pharmaceuticals)的迷幻药物布雷蒂西洛辛(bretisilocin),斥资12亿美元收购该生物科技公司针对抑郁症的主打资产权益。
与此同时,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于2025年1月商业化了首款迷幻相关药物斯普拉维托(Spravato,通用名:艾司氯胺酮),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凸显监管机构对该药物类别的日益开放态度。
尽管迷幻剂在多种心理健康状况中显示出前景,专家向《医药技术》(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表示,研究正日益凸显此类药物在神经和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
药物结合机制在抗炎适应症中展现潜力
虽然迷幻药物类别对细胞过程影响的完整机制尚不明确,但已明确此类疗法会结合5-HT2A血清素受体。尽管这些受体常见于大脑,但也存在于免疫细胞上。
这促使伯明翰大学衍生企业塞伦提克斯公司(Celentyx)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尼古拉斯·巴恩斯(Nicholas Barnes)质疑:能否利用迷幻药物治疗由免疫细胞驱动的炎症性疾病(如哮喘),同时避免引发致幻反应。
巴恩斯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迷幻剂触发的致幻反应和抗炎反应涉及不同的生物化学通路,我们可以开发出展现有利抗炎效果但不引起致幻反应的分子。”他还将这类药物称为PIPIs(迷幻药物启发但迷幻体验失活的类似物),并指出其在已知涉及神经炎症的精神和神经疾病中具有潜力。“很可能存在一部分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疾病由炎症机制驱动,他们可能从PIPI药物中获益,”他说。
巴恩斯补充道,若此类药物成功上市,可能“对药物抵抗性疾病患者尤为有用”。
分子结构与获批神经药物高度相似
耶鲁医学院(Yale School of Medicine)神经学助理教授埃马纽埃尔·辛德勒(Emmanuelle Schindler)指出,除在炎症疾病中的新兴作用外,迷幻剂还被宣传为神经疾病的潜在疗法。
辛德勒表示:“当你观察赛洛西宾(psilocybin)、麦角酸二乙酰胺(LSD)或二甲基色胺(DMT)等分子时,它们在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上几乎与已获批的头痛药物完全相同。”
这些相似性促使辛德勒探索赛洛西宾在头痛疾病中的作用,她强调这对该药物类别而言“并非新焦点”。“自20世纪90年代意外发现其疗效后,患者一直服用低剂量迷幻剂来管理丛集性头痛,”辛德勒补充道。
辛德勒指出,自那以后,患者一直“进行大量民间科学研究以确定最佳剂量和方案”——这些信息后来被她用于开展针对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的赛洛西宾试点研究。
尽管这些小型试验显示出一些初步积极信号,辛德勒谨慎表示,由于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来确认其在头痛疾病中的疗效,目前“无法得出重大结论”。她还强调,行业必须进一步厘清头痛疾病的“最适当剂量和治疗方案”,她认为这将与用于治疗心理健康疾病的方案大不相同。
与此同时,佛罗里达州生物科技公司普西莱拉(Psilera)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克里斯·维托夫斯基(Chris Witowski)指出,迷幻剂在帕金森病和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也展现出前景。
他表示:“一项使用赛洛西宾治疗帕金森病的小型学术研究发现,该药物不仅有助于改善精神症状,还展现出运动功能的提升,这凸显了此类分子在神经疾病中的潜在价值。”
“无致幻”迷幻剂成为新前沿
辛德勒指出,尽管迷幻剂长期因其引发“致幻体验”的能力而闻名,但这种特性在临床环境中往往不利:“迷幻剂的致幻影响对患者和临床医生都构成挑战,因为这些药物必须在受控环境中给药。”
然而,辛德勒注意到,在头痛疾病中,迷幻药物通常在不引发致幻反应的剂量下即显效。这意味着,对于这些疾病类型,迷幻剂可在减少监测顾虑的情况下开具处方。
普西莱拉公司(Psilera)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维托夫斯基补充道,非致幻性迷幻类似物将更符合黄金标准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因为“功能性揭盲问题将从方程中移除”。在维托夫斯基看来,这可能使此类药物的开发和商业化更为直接。
这类迷幻剂已在临床中探索,例如德利克斯治疗公司(Delix Therapeutics)目前正计划启动其主打迷幻资产DLX-001的II期试验,该药物最近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允许居家自我给药。
尽管维托夫斯基认为非致幻性迷幻剂最终将成为同类最佳药物,但他预测在短期内将出现“多项首批次迭代药物在各种心理健康适应症中的批准”。
康帕斯治疗公司(Compass Therapeutics)专有的赛洛西宾配方COMP360可能很快实现这一突破,该药物在针对难治性抑郁症的III期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第二项试验结果预计将于2026年下半年公布。
阿泰生命科学公司(Atai Life Sciences)的美布芬坦 benzoate 鼻腔喷雾剂也可能成为首款获批的迷幻疗法竞争者,因其最近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进入III期试验。
克服迷幻剂上市的障碍
尽管迷幻剂在整个制药领域展现出可观潜力,但在该药物类别成功上市前,仍需解决若干问题。
约翰霍普金斯迷幻与意识研究中心(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Psychedelic and Consciousness Research)副主管阿尔伯特·加西亚·罗马(Albert Garcia Romeu)指出,与迷幻剂相关的污名和禁忌可能使上市之路复杂化:“目前尚不清楚患者对使用这些药物的准备程度,以及医生对开具处方的感受如何,”他表示。
加西亚·罗马还对大规模采用“致幻”药物所需的医疗基础设施表示担忧,原因在于“需要心理治疗或咨询,或至少是监督下的药物给药”。他表示,目前此类给药方案的基础设施不足,难以预测该药物类别的采用情况。
加西亚·罗马还提出对全球监管机构理解迷幻剂的关切:“监管机构通常未做好充分准备以有效评估迷幻剂——尤其是当它们与心理疗法联合应用时,”他评论道。
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迷幻剂监管方面经验有限,维托夫斯基相信该机构确实看到了此类药物的潜力。“某些迷幻疗法已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因此我认为存在一条非常清晰的路线图来推动这些药物获批,”维托夫斯基总结道。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