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摄入甜味剂会加速大脑老化?快看看应对之策!
2025-09-07 11:10:01阅读时长3分钟1115字
近期,巴西圣保罗大学医学院发布了一项历时8年的突破性研究,追踪了12772名巴西公务员的饮食与认知变化,发现长期摄入低热量和无热量甜味剂(LNCs)可能加速大脑老化,这一发现引发了对人工甜味剂安全性的重新审视。
研究发现:甜味剂如何影响不同人群认知?
- 甜味剂类型与认知损害的直接关联:研究涵盖的7种甜味剂中,6种包括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糖精、安赛蜜,以及糖醇类的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均与认知能力下降相关,尤其在语言流畅性与工作记忆方面表现明显。唯一的例外是天然甜味剂“塔格糖”,因其代谢路径不同,未显示负面影响。
- 剂量与风险的量化分析:研究表明,高剂量组(日均191毫克)认知衰退速度最快,中等剂量(66毫克)和低剂量(20毫克)的影响依次递减。值得注意的是,一罐低糖汽水的甜味剂含量(200 - 300毫克)已接近高剂量阈值,提示日常饮食中潜在风险不小。
- 年龄分层的特殊性:60岁以下人群因神经可塑性较强,可能对甜味剂的毒性更敏感,而老年人因代谢能力减弱反而未表现出显著关联。这意味着年轻群体需更警惕甜味剂的长期累积效应。
潜在危害:甜味剂藏着哪些健康隐患?
- 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路径:糖醇类甜味剂(如赤藓糖醇)此前被证实可能促进血小板凝结,形成血栓并引发心脏病或中风。这类血栓若阻塞脑血管,可能导致认知功能受损。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则可能通过干扰神经递质传递或引发慢性炎症,间接影响大脑功能。
- 与癌症风险的叠加效应: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致癌物”,结合此次研究,提示长期摄入可能同时增加癌症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双重风险。
- 糖尿病患者的特殊风险: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均出现相似的甜味剂相关认知衰退,但糖尿病患者因代谢紊乱可能更易受甜味剂毒性影响,需更谨慎选择代糖。
应对之策:如何降低甜味剂带来的风险?
- 饮食调整的实用建议:建议减少含人工甜味剂的加工食品(如低糖汽水、口香糖、烘焙食品)摄入,优先选择天然糖分替代品(如苹果酱、蜂蜜)。若需使用代糖,可考虑塔格糖,因其代谢路径独特且未显示负面影响。
- 认知功能的自我监测与干预:年轻群体可定期进行语言流畅性测试(如限时词汇回忆)或记忆训练,早期发现认知衰退迹象。同时,结合有氧运动与地中海饮食,可能抵消部分甜味剂的负面影响。
- 政策与医疗建议的更新方向:神经科医生可能重新评估对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饮食指导,例如建议减少代糖摄入并增加膳食纤维。政策层面需推动更严格的甜味剂安全性评估,尤其是长期暴露的影响。 这项研究为甜味剂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但需注意其观察性研究的局限性,无法直接证明因果关系。尽管国际甜味剂协会强调现有安全共识,但结合癌症风险与神经损害的双重警示,公众应谨慎对待代糖的长期使用。未来研究需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验证机制,并探索不同人群的个体差异。对于个人而言,减少加工食品依赖、选择天然甜味来源,可能是降低风险的切实途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