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间质转化(EMT)作为癌细胞可塑性和肿瘤异质性的重要来源,已被认识到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Aiello等,2018;Brown等,2022)。EMT不应被视为简单的线性过程,而应理解为相互关联的网络连续体,这种流动性构成了细胞可塑性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肿瘤进展和转移至关重要。Robert Weinberg实验室的开创性研究证实了这种中间状态的存在,揭示了EMT的复杂性和靶向治疗的挑战性(Dongre & Weinberg,2019;Kröger等,2019)。
在本期《EMBO分子医学》中,Tessier等研究人员对EMT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治疗反应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Tessier等,2025)。通过患者来源的类器官模型,研究发现处于准间质干细胞样状态的细胞会形成初级纤毛,并在化疗中表现出选择性存活能力。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组可特异性靶向纤毛生成的小分子药物,成功抑制了这些细胞的化疗耐药性。研究的核心结论表明:EMT-纤毛信号轴诱导准间质干细胞样细胞产生化疗耐药性,使其逃逸化疗作用,这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靶向治疗靶点。
该研究还揭示了细胞再特化的新概念——转化后的细胞通过纤毛形成获得迁移能力和更高转移潜能,这种再特化过程与中间上皮/间质状态密切相关(图1A)。研究同时提出:针对纤毛亚群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提升患者长期生存率的策略(图1B),而血液样本中纤毛细胞的检测将为治疗管理提供新的诊疗窗口(图1C)。
研究引发关键问题:若纤毛生成确实是理想的治疗靶点,治疗后是否仍存在未分化的细胞状态可能复发?如何应对这些潜在耐药状态(图1B)?这提示需要建立基于EMT依赖性细胞状态的新模型以研究耐药机制。尽管Tessier等采用的纤毛标志物已实现功能检测的突破,但EMT谱系中细胞状态的精确区分仍需更多特异性标志物。
EMT介导的可塑性在转移级联反应中同样发挥核心作用,使肿瘤细胞获得循环迁移能力(Würth等,2025)。目前循环肿瘤细胞(CTC)的鉴定仍依赖E-钙黏蛋白+/波形蛋白+等有限标志物,而本研究提出的功能性标志物可能更准确反映CTC真实状态。化疗耐药CTC是否与准间质纤毛亚群完全一致?完全间质细胞能否逆转为纤毛状态?这些仍是待解之谜(图1C)。
该进展在临床监测治疗反应、预测复发风险方面具有重大潜力。开发能准确反映循环肿瘤细胞动态特性的功能性标志物,将推动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的实施。这对患者具有双重临床价值:一方面可避免无效化疗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微创液体活检实现治疗过程的动态监测。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