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针对9名晚期肾癌患者的小型临床试验显示,个性化抗肿瘤疫苗成功引发了强烈的免疫反应。这项由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在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开展的新研究发现,接受治疗的患者平均3年无癌生存期。
参与试验的患者均患有透明细胞肾细胞癌(III/IV期),因疾病进展处于高复发风险状态。研究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防部部分资助,相关成果于2月5日发表在《自然》期刊。
这9名患者中包括2名转移性癌症患者和7名晚期高分级患者,他们均参与了1期临床试验。这种早期阶段的试验主要用于确定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最佳剂量,并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程度。
研究共同资深作者、丹娜—法伯Lank泌尿生殖肿瘤中心主任托尼·朱伊里(Toni Choueiri)教授表示:"我们对所有9名肾癌患者都产生如此积极的反应感到非常兴奋。"
这种旨在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症的疫苗,在手术后用于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截至数据收集结束,所有患者术后中位40个月保持无癌状态。
"这项研究得益于我们的NeoVax团队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同事的密切合作,"共同资深作者凯瑟琳·吴(Catherine Wu)教授表示。作为丹娜—法伯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部门的主任,她开发了用于该试验的个性化癌症疫苗技术。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癌类型。III和IV期患者的常规治疗是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可联合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进行免疫治疗。虽然这种药物可以降低复发风险,但仍有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可能出现复发,治疗选择有限。
研究人员在当前研究中对所有9名患者进行了术后个性化癌症疫苗治疗,其中5人同时接受了免疫治疗药物伊匹单抗(ipilimumab)。
疫苗根据每位患者的肿瘤遗传物质进行个性化定制,通过提取被称为"新抗原"的突变蛋白片段,训练免疫系统识别并消灭癌细胞。这些新抗原是肿瘤的分子特征,具有高度特异性且不会出现在其他正常细胞中。
研究团队还运用预测算法筛选最可能引发免疫反应的新抗原,制作疫苗后通过初始剂量和两次加强针进行免疫。部分患者出现轻微局部反应和流感样症状,但未发现更严重的副作用。
研究团队在启动这项研究八年前尚不确定该方法对肾癌的有效性。虽然这种方法在具有更多突变的黑色素瘤中已显示出潜力,但肾癌的突变较少,可供疫苗利用的靶点更少。
通过系列分析,研究团队发现疫苗在3周内诱导免疫反应,疫苗诱导的T细胞数量平均增加166倍,且在体内持续保持高水平达3年。实验室实验也显示疫苗诱导的T细胞对患者自身肿瘤细胞具有活性。
"我们观察到与疫苗相关的新型T细胞克隆快速、显著且持久的扩增,"丹娜—法伯黑色素瘤中心临床主任帕特里克·奥特(Patrick Ott)副教授表示,"这些结果支持在低突变负荷肿瘤中创建高免疫原性个性化新抗原疫苗的可行性,尽管需要更大规模研究来确认临床疗效。"
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研究(NCT06307431),将使用类似的新抗原靶向个性化癌症疫苗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朱伊里教授担任其科学咨询委员会共同主席。
这项研究获得包括哈佛医学院、美国国防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资助。研究共同作者包括丹娜—法伯癌症疫苗中心免疫学家德林·克斯金(Derin Keskin)和现就职于耶鲁癌症中心的戴维·布劳恩(David A. Braun)医生。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