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从新技术中获得大脑益处
67岁的万达·伍德斯回忆道:"这一切始于高中打字课。"当时她按照父亲建议学习打字,后来成为美国环保署的课后工读生。1980年代初,她接触了一台使用磁卡存储的大型文字处理机,这种经历让她开始对技术产生兴趣。
如今作为丹佛市"银发星球"(Senior Planet)项目培训师,伍德斯见证了技术如何改变老年生活。这个由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支持的项目已帮助数万名老年人掌握数字技能。她的个人经历印证了神经科学的新发现:首批经历数字化浪潮的老年人群体中,日常数字技术使用与认知障碍风险降低存在关联。
贝勒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斯卡林(Michael Scullin)主导的研究分析了57项研究(覆盖41.1万名50岁以上人群),发现近九成研究显示技术使用者的认知测试成绩优于非使用者。杜克大学神经认知障碍项目主任穆拉利·多拉伊萨米(Murali Doraiswamy)指出,这项研究"颠覆了技术必然有害的刻板印象,提出了值得深入探索的新假设"。
研究揭示的潜在机制包括:1) 技术挑战带来的持续认知刺激;2) 社交连接的维系;3) 智能提醒对记忆补偿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老年群体的失智症发病率总体上升,但经过教育、健康等因素校正后,数字技术使用者仍保持认知优势。
但也存在风险:联邦贸易委员会数据显示,老年人受网络诈骗损失金额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康奈尔医学院沃尔特·布特(Walter Boot)教授提醒:"沉迷屏幕可能损害社交,技术无法替代运动和健康饮食等基础脑健康行为。"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涌现,研究者认为持续学习仍是关键。伍德斯本人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从纸本支票到智能手表,再到使用Google Gemini和ChatGPT规划旅行,她正用实际行动证明:技术适应力与大脑活跃度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