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与大脑功能
- 研究团队
Jasmine G1 (K4) Dadi @ Tiap (47064)
Faizzatun Nisha Fauzan (46766)
Argie Asun Lumberio Lim (46333)
Ramizah Binti Rasdi (48759)
- 主体结构
- 大脑变化分析
- 病因探讨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案
- 疾病定义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不可逆的进行性脑部疾病,由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首次发现。其三大核心特征包括:大脑β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间突触连接丧失。
- 大脑病理演变
神经元功能逐渐退化并失去相互通讯能力,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疾病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极早期:β淀粉样蛋白开始异常沉积
- 轻中度:神经原纤维缠结(蓝染区域)向全脑扩散,新皮层最先受累
- 终末期:广泛脑萎缩,组织明显萎缩
- 疾病发展时间轴
- 极早期:65-74岁常见首发症状,表现为轻度认知障碍
- 轻度:记忆减退加重,出现方向识别困难、财务处理障碍
- 中度:语言、逻辑、感知功能受损,可能出现幻觉、妄想及冲动行为
- 重度:β淀粉样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遍及全脑,患者最终卧床不起
- 风险因素体系
- 年龄因素(65岁以上发病率陡增)
- 遗传因素(APOE基因关联)
- 性别差异(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
- 环境/生活方式因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久坐少动、高脂饮食)
- 年龄影响机制
65-74岁人群脑组织出现退行性变化,包括特定脑区萎缩及氧化应激产物增加。
- 遗传学基础
家族史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载脂蛋白E(APOE)基因与迟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
- 性别差异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加重神经退行性变。
- 环境/生活方式
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以及缺乏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习惯,均显著增加发病风险。
- 诊断流程
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 病史采集(健康状况、既往疾病、日常生活能力变化)
- 神经心理学测试(记忆、执行功能、注意力)
- 影像学检查(CT/MRI排除其他病因如脑肿瘤、脑卒中)
- 治疗策略
- 对症治疗: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调节神经递质,维持认知功能
- 行为管理:药物与非药物疗法控制精神症状
- 科研参与:通过临床试验探索疾病机制与干预新方法
- 研究展望
当前科学家正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解析遗传、生物学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旨在开发早期诊断标志物和预防干预手段。
- 问答环节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