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临终关怀药物与痴呆症患者死亡风险升高相关Common hospice medications linked to higher risk of death in people with dementia | EurekAlert!

环球医讯 / 认知障碍来源:www.eurekalert.org美国 - 英语2025-10-15 07:16:20 - 阅读时长5分钟 - 2047字
密歇根大学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揭示,痴呆症临终关怀患者使用苯二氮卓类或抗精神病药物与死亡风险显著上升存在关联:用药者六个月内死亡概率较未用药者分别高出41%和16%。研究指出临终关怀政策存在双重缺陷——缺乏药物使用持续监管机制,且六个月资格期限不符痴呆症漫长病程特征,呼吁建立针对性质量评估体系与用药指南,以平衡症状缓解需求与生命质量保障,该发现对占临终关怀患者60%的痴呆症群体具有重大临床指导意义。
临终关怀痴呆症患者苯二氮卓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死亡风险用药模式政策缺口护理模式用药指南护理质量
常用临终关怀药物与痴呆症患者死亡风险升高相关

临终关怀旨在为生命末期患者提供舒适、安宁与尊严。然而,对于日益增多的入住临终关怀机构的美国痴呆症患者而言,病程往往漫长且难以预测——确保治疗方案契合每位患者的疾病阶段与个人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密歇根大学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的新研究发现,常用于缓解躁动、焦虑和谵妄等症状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及抗精神病药物,可能给接受临终关怀的痴呆症患者带来重大非预期风险。

研究分析了2014至2018年间13.9万余名入住临终关怀机构的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症养老院居民数据。结果显示,入院后开始服用苯二氮卓类或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六个月内死亡风险较未使用同类药物的相似痴呆症患者分别高出41%和16%。

“痴呆症现已成为临终关怀入组患者的最常见适应症,但其中许多患者并非濒临死亡,”研究首席作者、密歇根大学老年精神病学家劳伦·B·格尔拉赫(Lauren B. Gerlach)博士指出,“由于痴呆症预后极难判定,近五分之一患者将存活超过临终关怀六个月的资格期限。这使得用药期间必须确保治疗提升而非损害生活质量。”

用药模式与风险增加

研究分析了联邦政府强制要求临终关怀机构上报处方信息的特殊时期(2014-2018年)的全国医疗保险数据。

所有研究对象在入住临终关怀机构前六个月内均未使用过苯二氮卓类或抗精神病药物。

尽管如此,近半数(48%)患者在入住后获得新型苯二氮卓类处方,13%使用了抗精神病药物——多数在入院最初数日内开具。平均临终关怀停留期超过130天,表明多数患者并非处于生命终末阶段。苯二氮卓类包含安定(Valium)、劳拉西泮(Ativan)等药物,抗精神病类则包括氟哌啶醇(Haldol)、奥氮平(Zyprexa)等。

“早期用药模式提示,这些药物有时被纳入标准化临终关怀流程,而非完全个性化定制,”格尔拉赫解释道,“尽管对许多患者能有效缓解痛苦症状,但药物风险不容忽视。我们的发现强调临终关怀团队需定期重新评估用药方案,尤其在治疗初期——此时患者及家属往往更关注维持沟通能力与清醒状态。”

两类药物在老年人群中均有明确风险,包括意识混乱、过度镇静及跌倒。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要求抗精神病药物包装标注黑框警告,提示痴呆症患者死亡风险升高。苯二氮卓类药物也存在类似担忧。

临终关怀政策与痴呆症护理的错配

研究揭示两大政策缺口。首先,临终关怀领域缺乏药物使用的持续监督机制。联邦政府仅在2014至2018年要求机构上报详细处方数据,导致研究者仅能通过这短暂窗口分析全国用药模式。

“当前临终关怀用药是个黑箱,”格尔拉赫表示,“临终关怀福利涵盖的药物无需向医疗保险上报,我们几乎无法获知患者实际用药情况。这使全国层面的用药安全与质量监控成为不可能。”

其次,不同护理场景的药物监测标准存在差异:苯二氮卓类与抗精神病药物均纳入养老院质量报告体系,且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护理比较工具”中的机构星级评定。然而临终关怀机构无需上报同类数据,导致用药质量评估出现断层。

第二重矛盾在于医疗保险临终关怀资格的六个月期限,与痴呆症漫长且不确定的病程严重不符。约20%的痴呆症临终关怀患者存活超过六个月,被迫退出计划后将失去所需支持服务。

“医疗保险临终关怀福利最初设计面向癌症患者——其病程短且可预测,”格尔拉赫指出,“针对病程可能持续数年的痴呆症患者,我们需要更契合其特点的护理模式与用药指导。”

痴呆症专属临终关怀指南的迫切需求

格尔拉赫团队先前研究已证实,不同临终关怀机构的两类药物处方模式存在巨大差异。全国数据显示,苯二氮卓类处方率在12%至80%间波动,抗精神病药使用率介于6%至62%。大型营利性机构开具此类药物的可能性显著更高。

去年该团队在《JAMA Psychiatry》报告:入住临终关怀的痴呆症患者使用苯二氮卓类及抗精神病药物的概率,是未入组类似患者的三倍。

“如此巨大的差异表明,部分处方行为可能受机构文化或政策驱动,”格尔拉赫强调,“鉴于新用药与更高死亡率的关联,这种不一致性可能对患者结局产生真实影响。”

目前60%的痴呆症患者至少经历一次临终关怀,且痴呆症患者占比持续上升。格尔拉赫指出,这些发现凸显建立痴呆症专属临终关怀质量评估标准与用药指南的紧迫性。

“我们需要更透明的处方数据,以及支持临终关怀临床医生做出循证化、个体化决策的体系,以优化痴呆症患者生命末期的护理质量。”

该研究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衰老研究所资助(项目号:K23AG066864, R01AG087073)。

除格尔拉赫外,研究团队成员还包括张兰(Lan Zhang)、金美来(Hyungjin Myra Kim)、乔安·特诺(Joan Teno)及多诺万·莫斯特(Donovan T. Maust)。格尔拉赫、金美来与莫斯特均为密歇根大学医疗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成员;金美来与莫斯特同时任职于退伍军人事务部临床管理研究中心。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