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或可重塑心理健康治疗How Gut Microbes Could Reshape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 ScienceBlog.com

环球医讯 / 硒与微生态来源:scienceblog.com澳大利亚 - 英语2025-10-15 20:59:2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99字
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对心理健康治疗产生革命性影响。南澳大利亚大学最新综述指出,肠道微生物组不仅是消化系统的伙伴,更通过化学信号与大脑进行双向对话,显著影响情绪、认知及应激反应。动物实验证实微生物能直接改变脑化学和行为模式,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特定微生物紊乱,而益生菌、饮食调整及粪便微生物移植在临床试验中已改善焦虑和情绪障碍症状。研究强调需开展长期追踪并纳入全球多样性数据,以开发低成本微生物疗法,为精神科护理资源匮乏地区提供新希望,未来精神病学或与发酵食品和纤维摄入同等依赖药物治疗。
肠道微生物心理健康精神健康障碍肠脑连接抑郁症焦虑症益生菌饮食调整微生物疗法公共卫生政策
肠道微生物或可重塑心理健康治疗

每个人体内都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它们默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感受及对外界反应的方式。南澳大利亚大学的新综述指出,这个被称为肠道微生物组的微生物网络,可能远不止是消化系统的伙伴,它或是理解心理健康的关键突破口。

全球近七分之一人口患有精神健康障碍,但获得有效治疗的机会依然有限。研究人员正聚焦人体肠道内数万亿细菌,试图解释为何某些疗法失败而其他疗法成功。发表在《自然·心理健康》期刊上的这项研究,提供了迄今最全面的证据: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化学对话,能够改变情绪、认知及应激反应。

腰带以下的大脑

首席作者斯里尼瓦斯·卡马斯(Srinivas Kamath)称这一关联是精神病学最具前景的前沿领域之一。其团队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强有力因果证据:肠道微生物可直接改变脑化学物质、应激激素水平及行为模式。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微生物模式紊乱,而早期临床试验证实,益生菌补充、饮食调整及粪便微生物移植能有效缓解焦虑和情绪障碍症状。

“肠脑连接是心理健康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前沿,”卡马斯表示,“消化系统内数万亿微生物通过化学与神经通路与大脑对话,共同塑造情绪、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

显微镜下的肠道远非简单管道,而是一个蓬勃的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如珊瑚礁般密集,通过迷走神经和血液循环持续发送化学信号。它们能生成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调控炎症反应,甚至影响食欲。当这种微生物平衡被打破,心理健康也可能随之受损。

研究人员强调,尽管动物实验揭示了明确作用机制,人类证据仍存在差异。横断面研究难以确立因果关系,且精神科药物本身会改变微生物群落构成。然而不断累积的证据表明,调节肠道菌群或可重塑大脑功能,为治疗抵抗性抑郁症和焦虑症开辟新路径。

饮食、益生菌与微生物医学的前景

合著者保罗·乔伊斯(Paul Joyce)指出,肠道或将成为新兴治疗靶点。高纤维及发酵食品饮食、益生菌补充剂乃至微生物移植,在心理健康临床试验中已显现稳定且持续的改善效果。研究团队呼吁学界超越短期实验,开展长期追踪研究,观察微生物组演变与心理健康结局的关联。

“若证实肠道细菌对精神疾病具直接作用,将彻底改变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乔伊斯表示,“基于微生物组的疗法可能提供更安全、低成本的方案,有效补充现有医疗体系。”

该理念进一步延伸至预防领域:通过理解饮食、压力与环境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公共卫生政策可推行微生物友好型措施——鼓励摄入滋养有益菌的食物,限制破坏微生物平衡的饮食。此模式对精神科资源匮乏地区意义尤为重大,微生物疗法或能提供可负担的替代方案。

综述同时呼吁扩大研究包容性以覆盖全球多样性。当前多数微生物组数据源于西方人群,忽略了文化饮食与环境暴露对微生物生态的塑造作用。缺乏此视角可能导致疗法仅适用于特定人群。

研究团队总结道,心理健康无法脱离人体整体而存在。正如卡马斯所言,大脑功能或同等依赖肠道微生物与颅内神经元。他预见未来精神病学可能将发酵食品与膳食纤维置于与药物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一观点令人深思:下一代抗抑郁疗法或许早已栖居于我们体内,静待科学学会倾听其语言。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