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羟蒽醌Dihydroxyanthraquinone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M8PF5

核心定义

一、药物基本属性

  • 药品分类
    天然药品(蒽醌类衍生物)
  • 来源与性状
    二羟蒽醌(1,8-二羟基蒽醌)为黄色至红色针状或片状结晶,熔点191-193℃,可升华。不溶于水和乙醇,微溶于乙醚、氯仿,溶于热醋酸及强碱性溶液。其来源于中药大黄等植物,历史上曾作为染料中间体及泻药成分,具有蒽醌类化合物的典型结构特征。
  • 管理级别
    警示性退市药(H1)
    原因:国际毒理学数据提示其具有潜在致癌性(GHS分类为致癌性类别2),小鼠实验显示长期接触可能引发胃肠道病变。目前未作为合法药物在临床使用,部分国家已限制或禁止其药用。
  • 临床价值
    历史药物(H1)
    原因:曾作为接触性泻药用于短期便秘治疗,通过刺激结肠黏膜促进蠕动。但因致癌风险及安全性问题,已被现代医疗体系淘汰,无合法临床应用。

二、核心功效与临床应用

  • 历史应用
    1. 泻药作用:通过直接刺激结肠神经丛,增强肠道蠕动,缩短粪便滞留时间。
    2. 代谢调节:实验研究表明可能通过激活AMPK通路影响葡萄糖和脂质代谢,但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三、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 副作用

    1. 急性毒性:小鼠经口LD50>7000 mg/kg,但腹腔注射LD50为10 mg/kg(引发胃肠道损伤)。
    2. 长期风险:潜在致癌性(动物实验显示致结肠病变),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及药物依赖性。
    3. 其他反应:胃肠道刺激(腹痛、腹泻)、过敏反应。
  • 禁忌与风险

    1. 禁忌人群:孕妇、哺乳期女性、肠梗阻患者、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患者。
    2. 使用限制:禁止长期或超剂量使用,避免与氧化剂接触(可能加剧毒性)。
    3. 特别警示:因致癌性被多国药监部门列入禁用物质,需严格遵循法规要求。

参考文献

  1. 毒理学数据:CAS 117-10-2,GHS分类致癌性类别2(H351)。
  2. 代谢机制研究:AMPK通路调节潜力(基于体外实验)。
  3. 历史应用文献:蒽醌类泻药药理作用及退市原因分析。

:任何医疗决策需咨询专业医生,本信息仅作学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