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食品工业里,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了加工食品离不开的一部分。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说法,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颜色、香气、味道,或者防腐保鲜,而加入食品里的少量天然或人工合成物质。我国现行标准把食品添加剂分成23大类,包括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不同功能的类别。
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体系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最新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3)里,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有2314种。监管体系主要围绕三个核心要点:
- 安全性评估:所有添加剂都要通过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等一系列实验,再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算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也就是人每天吃多少是安全的。
- 使用范围控制:明确规定每种添加剂能用到哪些食品里,比如苯甲酸钠就不能用来给新鲜果蔬保鲜。
- 最大使用量标准:根据食品的消费量和ADI值计算,规定不同食品里添加剂的最高添加量,避免加得太多。
常见添加剂类型及风险点
防腐剂类:像山梨酸钾、丙酸钙这些防腐剂,能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食品变质,但超量使用可能刺激肠胃。有检测显示,部分烘焙食品里脱氢乙酸钠的超标率达到8.7%。 色素类:胭脂红、柠檬黄这类合成色素稳定性好,能让食品颜色更鲜艳,但有争议说可能诱发儿童多动症;而β-胡萝卜素这种天然色素相对安全,就是成本更高。 甜味剂类:安赛蜜、阿斯巴甜这些零热量甜味剂常用来做饮料,能满足甜味需求又不长胖,但研究发现长期摄入可能改变肠道菌群平衡。 增稠剂类:羧甲基纤维素钠这类增稠剂能改善食品口感(比如酸奶、果冻的顺滑度),但过量摄入可能影响钙、铁等矿物质吸收。
风险规避策略
普通消费者想降低添加剂摄入风险,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
- 学会看配料表:配料表按含量从多到少排列,添加剂越靠后含量越少;尽量别选含5种以上添加剂的食品。
- 选对加工食品:优先选天然保鲜工艺的食品,比如充氮包装坚果(用氮气隔绝空气)、冻干果蔬(靠脱水保鲜),这类食品添加剂更少。
- 控制加工食品量: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加工食品摄入量别超过总膳食的30%,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
- 特殊人群要注意:孕妇、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尽量少吃含合成添加剂的食品(比如色彩鲜艳的零食、甜味浓的饮料)。
食品添加剂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的存在是为了让食品更安全、更好吃,关键是要科学认识和合理使用。建议大家树立健康饮食观念,减少对加工食品的依赖,同时多关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不合格食品抽检通告,如果常买的食品添加剂超标,及时调整选择。这样既能享受加工食品的便利,也能守住健康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