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是一类血液系统疾病,主要是造血干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造血功能出现异常。6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得这个病,和骨髓环境老化、DNA修复能力下降有直接关系。
从表现来看,MDS患者常出现“三系减少”的问题:红细胞少了会面色苍白、没力气;白细胞少了容易反复感染、感冒;血小板少了会皮肤有瘀斑、出血不容易止住。根据2022年《血液学进展》的研究,约30%的患者可能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疾病进展速度因人而异,国际上用IPSS评分把患者分成低危、中危、高危三类,低危患者5年生存率能到50%,但高危患者还不到10%。
目前MDS的治疗主要分三类:去甲基化药物通过调整基因表达改善造血功能,2023年临床试验显示这类药能让40%的患者摆脱输血依赖;免疫调节剂对有5q染色体缺失的患者效果比较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但受限于供体匹配和患者年龄,实际应用率不足15%。近年来,针对IDH2、FLT3等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研发有进展,为部分患者带来新希望。
对于多数无法接受移植的患者,要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定期查血常规和骨髓象,建议每3个月做一次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变;输血要严格按指征来,血红蛋白低于80g/L时再考虑输注,同时监测血清铁蛋白预防铁过载;营养上补充叶酸、维生素B12能辅助红细胞生成。最新研究证实,适度运动能改善骨髓微循环,建议选太极、八段锦等温和运动。
2024年国际血液病学会议披露,基因编辑技术在MDS治疗中取得突破——科研人员用CRISPR技术修正患者造血干细胞的SF3B1突变,成功恢复了体外造血功能。虽然仍处于临床前试验阶段,但为未来治疗提供了全新方向。此外,肠道菌群移植、肿瘤疫苗等创新疗法正在开展Ⅰ期临床试验。
MDS是慢性进展性疾病,患者常经历“否认-焦虑-接受”的心理历程。可以试试“三步调节法”:加入病友互助组织获取正向经验;培养正念冥想习惯,每天15分钟呼吸训练能降低皮质醇水平;与专业心理咨询师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研究显示,保持积极心态可使治疗依从性提升27%。
照护者需掌握“三早预警”:早期识别感染征兆(如体温超过37.5℃)、早期发现出血倾向(如牙龈渗血持续超过10分钟)、早期判断贫血加重(如活动后心悸明显加剧)。家庭环境要尽量洁净,建议使用医用级空气过滤系统。饮食遵循“三高一低”原则:多吃高蛋白、高铁、高维生素食物,每天钠摄入量控制在5g以下。
总的来说,MDS是一类与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相关的血液疾病,虽然治疗有挑战,但随着医学发展,现在有了更多治疗选择和管理方法。患者和家属只要做好定期监测、科学护理,保持积极心态,就能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