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患者做完清创手术后,伤口出现渗出液是很常见的术后反应,但背后可能涉及多种生理或病理变化。有些渗出会持续或反复出现,得先搞清楚原因,才能正确应对。
术后为啥会有渗出液?
- 残留细菌在“搞事情”
手术很难完全清干净所有细菌,尤其是耐药菌——它们可能在伤口局部形成一层“保护壳”(医学上叫“生物膜”),躲避免疫细胞的攻击。这些细菌还会分泌蛋白酶,破坏周围组织,同时让身体持续产生炎症因子(比如IL-6、TNF-α),导致炎症一直消不下去,渗出液就会反复出现。 - 血管反应太“兴奋”
手术伤口会刺激身体的“补体系统”(一种免疫机制),让伤口附近的血管变“通透”——本来这是为了让免疫细胞进来帮忙修复,但如果反应太强烈,血浆里的成分就会渗出来,形成渗出液。简单说就是“血管漏了”,液体流到伤口外面。 - 坏死组织没清干净
手术中没清理干净的骨碎片、坏死的软组织,会不断释放“细胞因子”(一种能放大炎症的物质),把局部炎症越“拱”越厉害,渗出液自然变多。还有研究发现,骨髓水肿的范围越大,渗出的风险可能越高。 - 引流管“罢工”了
如果术后插的引流管位置歪了、堵了,伤口里的液体排不出去,局部压力变高,渗出液就会“挤”出来。引流管的作用就是帮伤口“排水”,一旦堵了,液体就会流到外面。
怎么判断渗出液正常不正常?
观察这4点就行:
- 量:术后前3天渗出量会慢慢减少,如果突然变多(比如半天就湿透敷料),得小心;
- 颜色:刚做完手术是粉红色(混着少量血),后面应该变成淡黄色,要是一直发红、变绿甚至变黑,要警惕;
- 质地:稀稀的像水一样,大多是血清(正常);如果像脓一样稠、有臭味,可能是感染了;
- 伴随症状:伤口附近有没有发红、发热(摸起来比周围皮肤烫)、疼痛加重——这些都是炎症加重的信号。
术后护理要做好这5件事
- 抬高患肢:把做手术的腿/胳膊用枕头垫高,高于心脏位置(比如腿垫2个枕头,胳膊吊在胸前),促进血液回流,减少渗出。
- 弹性绷带别缠太紧:用弹性绷带包扎时,保持“能塞进一根手指”的松紧度——太紧会勒坏血管,太松起不到压迫作用。
- 选对敷料:渗出多就用吸水量大的(比如泡沫敷料),渗出少用薄纱布;如果渗出液把敷料浸透了,要及时更换,别捂着。
- 每天记“伤口日记”:用手机拍张照片(正面、侧面都拍),记一下渗出量、颜色、有没有味道,下次看医生时直接给医生看,比“我觉得有点多”更准确。
- 多吃蛋白质:鸡蛋、牛奶、瘦肉、鱼虾这些高蛋白食物能帮伤口修复,但别乱补——比如肾功能不好的人要控制蛋白质摄入,最好问医生。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 渗出量突然暴增(比如之前一天换1次敷料,现在1小时就湿了);
- 高烧超过38.5℃,吃退烧药也不退;
- 伤口附近皮肤麻木、刺痛,或者摸起来冰凉、没力气(可能是神经血管受压迫了);
- 伤口周围皮肤变紫、起水疱,甚至溃烂;
- 抽血检查发现白细胞很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异常(医生会告诉你)。
最后要提醒的是:术后渗出液虽然常见,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按照医生说的护理,定期复查片子(比如X线、MRI)看看骨头恢复情况,康复方案要听医疗团队的指导。有些辅助治疗(比如负压引流)能帮着减少渗出,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做——别自己乱试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