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损伤是引发认知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长期血压居高不下会慢慢“侵蚀”脑血管系统,进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接下来我们从病理机制、临床表现、防护体系、预警信号和管理建议等方面,帮大家把这件事说清楚。
血管损伤引发认知衰退的病理机制
长期血压高会对脑血管系统造成渐进性损害。研究发现,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能力就会下降17%。这种损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性损伤,大血管会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动脉的平滑肌异常收缩,微血管数量减少28%;二是功能性障碍,血管弹性纤维断裂会让血管调节血流的能力变弱,毛细血管渗漏的风险增加4倍;三是代谢影响,脑脊液清除β淀粉样蛋白的效率下降60%,容易促进神经毒性物质在大脑里沉积。
脑白质损伤的临床表现
脑白质是大脑里负责传递神经信号的“导线”,当它的完整性下降34%时,认知功能就会出现异常:比如神经信号传递速度减慢到正常水平的20%,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区域,记忆编码的能力变弱,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也会降低。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能发现这些问题: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纤维完整性出问题,脑白质上的高信号病灶增多,每年出现微小梗死灶的概率达2%。
三级认知防护体系
一级预防(45岁前):防患于未然
45岁前是预防的黄金期,重点是控制血压和养成健康习惯。比如定期做动态血压监测,建立自己的血压档案,尤其要注意控制“晨峰血压”(早上起床后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每周做3次高强度间歇训练,比如40分钟的变速步行(快走和慢走交替);调整饮食,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大概一啤酒盖的量),同时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二级预防(确诊高血压后):积极干预
如果已经确诊高血压,就要更主动地保护脑血管。每季度做一次脑血流图检测,看看大脑的血液供应情况;通过每周吃2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来补充ω-3脂肪酸,帮血管保持健康;每天做15分钟执行功能训练,比如Stroop测试(一种常用的认知训练,比如区分文字颜色和文字内容是否一致,能锻炼大脑的注意力和反应力)。
三级预防(出现轻度认知异常):延缓进展
如果已经出现轻度认知问题(比如偶尔忘事、反应变慢),就要针对性调整生活方式。每年做一次脑白质完整性评估,了解大脑的变化;制定社交活动计划,每周至少3次和家人朋友聊天、聚会或者参加社区活动,保持人际互动;优化睡眠结构,保证每晚有2个以上完整的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分钟,包括浅睡、深睡和快速眼动睡眠),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临床预警信号识别:这些情况要警惕
如果出现以下表现,说明大脑可能在“报警”,要及时找神经科或老年科医生评估:一是近期记忆障碍,比如忘记重要的约会、会议,事后怎么想都想不起来;二是空间定向障碍,每个月在熟悉的小区、商场里迷路2次以上;三是执行功能下降,无法同时做几件简单的事,比如一边煮水一边找杯子,或者一边打电话一边记地址。
临床管理建议:遵循指南,科学应对
根据2024年欧洲高血压指南的建议,有几点要特别注意:首先,高血压患者尽量把收缩压控制在120-130毫米汞柱之间,这个范围对脑血管更友好;其次,50岁以上的人群,除了测血压,还要同步监测脑灌注状态(也就是大脑的血液供应是否充足);最后,把认知评估加入常规的随访检查中,比如每次看高血压门诊时,顺便做个简单的认知测试,早发现问题早干预。
总之,血管健康和认知功能息息相关,长期血压高会悄悄伤害脑血管,进而引发认知衰退。通过“一级防萌芽、二级防进展、三级防恶化”的三级防护体系,再加上及时识别预警信号、遵循科学的管理建议,我们能有效降低认知衰退的风险,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