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脑血管意外(CVA):两种类型
出血性:
脑内出血(ICH)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ICH更为常见
缺血性(主要类型):
血栓性 - 血块在脑动脉内形成
栓塞性 - 身体任何部位的血栓碎片脱落并移行至脑动脉
*CVA持续至少24小时且为血管源性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小中风
血流暂时性阻塞: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24小时,通常<30分钟
33%经历TIA的患者将在1年内发生重大中风
一级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
血压管理
糖尿病管理:
A1c<7%
高脂血症管理
心房颤动:CHA2DS2VASc评分
CHA2DS2VASc评分
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障碍(LVD)
高血压(HTN)
年龄>75岁=2分
糖尿病
卒中/TIA/血栓栓塞=2分
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主动脉斑块)
年龄65-74岁
性别类别(女性)
临床表现
认知障碍
语言障碍:失语症、构音障碍
单侧无力/瘫痪
视觉障碍
头痛(HA) - 出血性中风更为常见
眩晕
等等
中风预警症状:FAST
面部下垂
手臂无力
言语困难
立即拨打911
基线检查
必需项目:
CT或MRI
血糖
血氧饱和度
辅助项目:
基本代谢指标/肾功能
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
心脏酶
等等
NINDS: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时间目标
到达医院至接诊医生<10分钟...
到达医院至CT检查开始<20分钟...
到达医院至用药<60分钟,理想为45分钟
到达医院至中风单元收治<3小时
急性期治疗
支持性护理:ABCs(气道、呼吸、循环)
血压管理
血管内干预
症状发作后4.5小时内:
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替奈普酶)
症状发作后48小时内使用阿司匹林
阿替普酶(tPA)作用机制
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以分解纤维蛋白血栓
阿替普酶(Activase)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剂量:
0.9 mg/kg 静脉注射×1次
10%总剂量在1分钟内静脉推注
剩余剂量在1小时内静脉输注
最大剂量:90 mg
*用药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不良反应:出血、血管性水肿
替奈普酶(TNKASE)
FDA批准用于中风治疗
作用机制:与纤维蛋白结合并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以实现纤维蛋白溶解。半衰期比阿替普酶长,22分钟对4分钟
剂量:0.25 mg/kg 静脉注射×1次,静脉推注
最大剂量25 mg
*给药前需冲洗含葡萄糖的输液管路
*用药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需要广泛监测:血压、神经功能等
不良反应:出血、血管性水肿
溶栓治疗标准(0-3小时)
纳入标准:
确诊缺血性中风导致可测量的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发作在开始治疗前0-3小时内
相对排除标准:
妊娠、过去14天内重大手术或创伤、过去21天内泌尿道出血、7天内在不可压迫部位进行动脉穿刺、颅内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
溶栓治疗标准(3-4.5小时)
纳入标准:
确诊缺血性中风导致可测量的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发作在开始治疗前3-4.5小时内
相对排除标准:
严重中风"NIHSS>25"
溶栓绝对排除标准
过去21天内胃肠道恶性肿瘤或出血
轻度中风
血小板计数<100,000/mm³
既往脑内出血病史
24小时内使用过低分子肝素(LMWH)
近期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且INR>1.7或PT>15秒
活动性内出血
正在使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Xa因子抑制剂
收缩压>185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
血糖<50 mg/dL或>400 mg/dL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