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常见脑部疾病在无家可归者中被发现

Brain disease seen in athletes found in homeless people – Semmelweis University

匈牙利英语健康
新闻源:semmelweis.hu
2025-09-20 03:36:35阅读时长3分钟1089字
运动员无家可归者脑部疾病慢性创伤性脑病(CTE)重复头部创伤情绪波动记忆衰退运动障碍脑损伤生前检测工具

一项与重复性头部损伤相关的疾病——长期被认为与拳击和美式足球等接触性运动有关——在无家可归者遗体中被首次确认。这项开创性研究聚焦无家可归群体,分析了34例脑部样本,在4例中发现该疾病,另有2例显示密切相关损伤。所有个体均无职业运动或军旅经历,表明接触性运动之外的重复头部创伤亦构成风险。

发表于《神经病理学学报》的研究分析了41至67岁成年人的死后脑组织(34例中29例为男性)。其中4例符合慢性创伤性脑病(CTE)公认的显微病理改变标准,另外2例虽未满足全部采样区域特征,但仍呈现CTE样病变。这是欧洲非运动员群体中首次确认该疾病。

CTE由反复头部撞击引发,仅能通过死后检测脑部tau蛋白异常积聚确诊。长期来看,此类损伤可导致情绪波动、攻击行为、记忆衰退及运动障碍。

第一作者、塞梅尔维斯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及保险医学系助理教授克里斯蒂娜·丹尼克斯博士表示:“我们原本预期在此弱势且被忽视群体中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常见疾病的早期病理变化,却意外发现这些无精英运动或军旅背景者患有CTE。”她补充道:

这证实了反复头部冲击会在一生中累积效应——即使发生在体育场之外。

在CTE病例中,与记忆相关脑区的损伤模式区别于阿尔茨海默病。该群体普遍存在其他年龄相关变化,4例显示通常见于晚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嗜银颗粒病”,尽管受试者相对年轻。

本研究由匈牙利布达佩斯塞梅尔维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及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此前,澳大利亚已有研究记录长期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女性出现类似CTE脑部变化。

无家可归者群体的脑损伤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常源于跌倒、袭击或事故。研究者警示:无家可归者的暴力或攻击行为可能不仅是成因,更是潜在脑损伤的结果。

多伦多大学实验室医学与病理生物学系教授、坦兹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加博尔·G·科瓦奇博士指出:“在中欧无家可归群体中发现CTE将改变公众认知:这不仅是运动员的疾病,及早识别对医疗护理、社会服务乃至司法体系对行为与责任的判定都至关重要。”

CTE最早于1928年在拳击手中进入医学文献,2005年因本内特·奥马鲁博士报告美式足球运动员迈克·韦伯斯特病例而引发全球关注。该故事后被改编为电影《震荡效应》,奥斯卡影帝威尔·史密斯凭此角色获金球奖提名。此外,基于脑病理学研究,英国足球联赛已更新 concussion 防护指南。

多伦多大学与麦考瑞大学合著者雪莱·L·福雷斯特博士强调:“本研究聚焦社会经济地位而非遗传因素,采用严格标准:仅纳入流浪街头、无职业运动或军旅史者,并以统一方法检测其脑与脊髓——这是全球首个针对无家可归群体的同类研究。我们在中欧约12%受检无家可归者中发现CTE。”

国际研究团队指出,下一步需开发生前检测工具,因常规MRI无法显示CTE,患者亟需更早识别与支持。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