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相关心房颤动的结果和管理 JACC最新综述Outcomes and Management of Stressor-Associated Atrial Fibrillation: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 JACC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jacc.org美国 - 英语2025-09-18 13:51:12 - 阅读时长2分钟 - 752字
本综述详细阐述了应激相关心房颤动的定义、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结果及管理策略,指出这种曾被视为短暂且良性的疾病实际上具有重要预后意义,其长期复发率和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接近于无应激源引起的心房颤动。研究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病理生理学框架,将应激相关心房颤动视为一个谱系,涵盖直接应激效应、应激源介导基质和潜在易感性的不同组合,并以心脏手术后应激相关心房颤动为例,总结了将病理生理学理解转化为临床干预的最新进展,如通过后心包切开术降低发病率,同时为未来精准管理指明了方向,包括开发风险分层模型和整合患者中心化结果。
应激相关心房颤动急性可逆性生理应激源预后意义管理差异病理生理学框架复发风险临床干预措施精准管理健康不良事件
应激相关心房颤动的结果和管理 JACC最新综述

摘要

应激相关心房颤动(stressor-associated atrial fibrillation,AF)定义为在急性可逆性生理应激源(如心脏手术、急性感染)情况下发生的新发心房颤动。虽然历史上被视为短暂且可能良性,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应激相关心房颤动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其长期心房颤动复发率和心房颤动相关不良事件(如中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接近于无应激源引起的心房颤动。然而,应激相关心房颤动管理的关键方面(如预防、监测、治疗)仍存在很大差异。

在这篇最先进综述中,我们提供了针对各类已知诱因的应激相关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机制、结果和管理的临床导向综合分析。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一个病理生理学框架,其中应激相关心房颤动代表了一个谱系,其相对贡献包括直接应激源效应、应激源介导的基质以及潜在易感性(即可修改和不可修改的心房颤动风险因素)的可变组合。在具有强烈心房颤动潜在易感性(有时称为"诱发性心房颤动")的情况下发生的应激相关心房颤动发作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而对严重生理应激源反应发生但潜在易感性最小或没有的情况下(有时称为"可逆性心房颤动")则复发风险较低。

以心脏手术后应激相关心房颤动为例,我们总结了将更深入的病理生理学理解(如局部炎症的作用)转化为能够降低应激相关心房颤动发病率的新型临床干预措施(如后心包切开术)的最新进展。我们总结了应激相关心房颤动临床管理的现有证据,并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来指导治疗。最后,我们通过概述未来研究的关键优先事项来结束本文,这些研究旨在促进应激相关心房颤动的精准管理,包括确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开发模型来分层应激相关心房颤动发作后复发心房颤动和心房颤动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以及整合以患者为中心的结果。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