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强迫性进食者(包括人类和小鼠)的肠道中可能存在一种特定类型的细菌——Proteobacteria。根据发表在《Gut》杂志上并在当前欧洲神经科学联合会(FENS)论坛2024上展示的一项研究,这些细菌在食物成瘾者的肠道中数量较多,而在没有食物成瘾的人群中数量较少。
相比之下,食物成瘾者的肠道中Actinobacteria细菌数量减少,而在没有成瘾的人群中则有所增加。
“许多因素导致了食物成瘾,其特征是对食物摄入失去控制,并与肥胖、其他饮食失调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有关。”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的研究员埃琳娜·马丁-加西亚(Elena Martín-Garcí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直到现在,这种行为障碍背后的机制尚不清楚。”
食物成瘾是一种行为障碍,表现为与食物之间不健康的关系,个体表现出类似于物质成瘾者的强迫性进食行为。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食,渴望某些食物,并不顾对健康和福祉的负面影响(如肥胖)。食物成瘾在科学界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它并未被纳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称为耶鲁食物成瘾量表(YFAS 2.0)的测量工具,让人类参与者回答35个问题,并观察小鼠是否存在表明食物成瘾的行为:持续寻找食物、强迫行为和高度动机获取食物。
他们还调查了人类和小鼠的肠道菌群,并比较了肠道细菌数量与食物成瘾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食物成瘾的小鼠和人类中,Proteobacteria细菌数量增加,而Actinobacteria和另一种名为Blautia的细菌数量减少。
“我们首次证明了肠道组成与大脑基因表达之间的直接互动,揭示了这种与肥胖相关的重要行为障碍的复杂多因素起源。了解行为变化与肠道细菌之间的对话,为未来治疗食物成瘾及相关饮食失调提供了前进的方向。”马丁-加西亚表示。
研究人员建议,这些细菌可用于治疗强迫性进食。通过增加小鼠体内Blautia细菌的数量,他们发现食物成瘾水平显著下降。
“在人类和小鼠中的研究结果表明,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在预防食物成瘾方面起到保护作用。特别是,Blautia细菌的数量在两者中显示出相似的潜在有益效果。因此,我们研究了口服乳果糖和木糖等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即‘益生元’)对增加肠道内Blautia数量的影响。”马丁-加西亚说。
“我们在小鼠中进行了实验,发现这导致了粪便中Blautia数量的增加,并伴随着食物成瘾的显著改善。当我们给小鼠口服一种名为Blautia wexlerae的Blautia物种作为益生菌时,也看到了类似的改善。”
发现某些肠道细菌是有害的,而其他细菌可以防止食物成瘾,这可能导致帮助人们避免暴饮暴食以及治疗饮食失调的新疗法。
尽管‘食物成瘾’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但普遍接受的是,高热量、美味食物的强迫性摄入会导致饮食失调并促进肥胖。这项研究确定了与食物成瘾特征相关的特定微生物群落特征。”爱尔兰科克大学的高级讲师哈丽特·舍勒肯斯(Harriet Schellekens)评论道,她未参与该研究。
“随着动机和强迫性进食的增加,Blautia属的数量减少。重要的是,补充促进Blautia生长的益生元和益生菌降低了被归类为‘食物成瘾’的小鼠数量。
“这项研究增加了重要的证据,证明肠道微生物群确实可以影响宿主的饮食行为。这为未来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在饮食失调及其代谢后果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信心。”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