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和英国研究人员进行的开创性研究首次证实,心肌梗死可能由感染引发。这项发现颠覆了传统对心肌梗死发病机制的理解,为诊断、治疗甚至疫苗研发开辟了新途径。
根据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最新研究,感染可能触发心肌梗死。研究团队通过多种先进方法发现,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能藏有由细菌形成的胶状无症状生物膜。这些生物膜中的休眠细菌因其基质屏障作用,能同时规避人体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清除。
当遭遇病毒感染或其他外部刺激时,生物膜会被激活,促使细菌增殖并引发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可导致斑块纤维帽破裂,形成血栓最终引发心肌梗死。
研究主导者Pekka Karhunen教授指出:"此前学界认为冠状动脉疾病仅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引发,现在我们首次发现多个口腔细菌的遗传物质(DNA)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
研究团队通过开发针对性抗体验证该发现,意外在动脉组织中检测到生物膜结构。观察显示,从生物膜释放的细菌会引发免疫系统反应,最终导致富含胆固醇的斑块破裂。
这项研究由坦佩雷大学、奥卢大学、芬兰健康与福利研究所和牛津大学联合开展。组织样本来自突发心脏猝死病例及接受动脉清洁手术的患者。
研究团队包括来自坦佩雷大学的Pekka J. Karhunen等人,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DOI: 10.1161/JAHA.125.041521)。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