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与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99%经历心脏事件的人群在发病数年前已存在至少一种心血管风险因素,彻底推翻"心脏病常无预警"的普遍认知。该研究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题为"心血管疾病发作时传统风险因素未得到理想控制的极高发生率"。
研究人员采用美国心脏协会的理想心血管健康定义,选定四大主要风险因素:血压应≥120/80毫米汞柱,总胆固醇应≥200毫克/分升,空腹血糖水平应≥100毫克/分升,以及既往或当前吸烟史。团队分析了两组基于人群的数据集:第一组包含2009至2022年间定期随访的约934万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KNHIS)20岁以上人群;第二组为2000至2019年间定期随访的约7000名45至84岁美国多族裔动脉粥样硬化研究(MESA)参与者。
两组数据均包含定期健康筛查,使研究人员得以分析患者首次心血管事件发生前数年的血压、血糖、胆固醇水平及吸烟状况。研究团队在KNHIS队列中识别出601,025起心血管事件,在MESA队列中识别出1,188起。研究显示韩美队列结果高度一致:观察期间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99%以上(涵盖各年龄层及男女群体)在诊断前已存在至少一种风险因素。
具体数据显示:KNHIS队列中99.7%、MESA队列中99.6%存在至少一种风险因素的患者发生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比例分别为KNHIS的99.4%和MESA的99.5%;脑卒中患者比例分别为KNHIS的99.3%和MESA的99.5%。此外,两组数据集中超过93%的个体存在两种或更多风险因素。
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心脏病学教授、该研究资深作者菲利普·格林兰德博士表示:"本研究极具说服力地证明,这些心血管结局发生前暴露于一种或多种非理想风险因素的情况近乎100%。" 全球每年约有20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该疾病仍是头号死因。格林兰德总结道:"当前目标应更着力于控制这些可调节风险因素,而非偏离方向去追求难以治疗且非因果因素的干预路径。"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