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视网膜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综述Innovative Drugs in the Pipeline: A Brief Overview -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创新药物 / 来源:www.aao.org美国 - 英语2025-08-23 22:40:5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54字
本文系统梳理2015年眼科创新峰会披露的视网膜疾病治疗药物研发进展,重点阐述抗VEGF联合疗法(培加帕仑)、长效缓释剂型(GB-102)、新型给药途径(口服X-82眼药水)及基因疗法(SPK-RPE65)的临床试验成果,揭示减少玻璃体注射频率、提升疗效的创新方向,包含17项临床试验数据及2016-2020年研发预期。
视网膜疾病新型治疗药物抗VEGF联合疗法长效缓释技术新型给药途径基因治疗健康视力改善药物研发治疗效果
新型视网膜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综述

视网膜疾病治疗新药研发动态

经过近十年使用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疾病后,眼科医生已充分认识到这种疗法的局限性。值得期待的是,目前已有数十种新型化合物及其创新给药方式正在研究中,这些突破可能显著提升现有视网膜药物疗效,同时减少玻璃体内注射频次。

2015年11月举办的眼科创新峰会(OIS)及视网膜亚专科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重点探讨了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治疗的新方向。西海岸视网膜医疗集团的眼科医生兼风险投资家小埃米特·T·坎宁安博士指出:"尽管抗VEGF注射次数与视力改善呈显著正相关,但美国真实世界数据显示贝伐单抗和雷珠单抗年均注射次数仅5.3和6.8次,这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依从性将成为评估新药的重要指标。"

抗VEGF联合疗法突破

Ophthotech公司研发的培加帕仑(Fovista)目前处于临床三期试验阶段。这种靶向PDGF的肽适配体在二期b试验中展现突破性成果: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组在24周时平均视力改善10.6个字母,显著优于单药组的6.5个字母(p=0.019)。亚利桑那视网膜咨询公司普拉文·杜格尔教授解释:"单独使用抗VEGF会激活PDGF通路,导致新生血管膜对抗VEGF治疗产生抵抗。而联合治疗通过双重分子靶向机制,能突破当前治疗天花板。"

杜格尔开展的24个月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该理论:10例预处理组患者在前一日注射培加帕仑后追加联合治疗,18个月后平均视力改善达20个字母,显著优于同步注射组的2个字母改善。若2017年5月完成的验证性试验确认该结果,将重新定义联合用药的研发方向。

长效缓释技术创新

GrayBug公司研发的GB-102采用生物可降解微粒载体,可在4-6个月内持续释放抗VEGF/PDGF双效小分子药物。动物实验显示其单次注射可维持3个月有效浓度,2016年将启动临床试验。其他创新剂型包括:

  • Neurotech的NT-503:封装细胞技术实现VEGF受体持续表达,植入剂通过3mm巩膜切口植入,预期维持疗效2年,2017年底公布二期试验结果
  • Aerie与GrayBug联合研发的AR-13154:三重靶向PDGF、ROCK和JAK2通路,动物实验显示优于阿柏西普

新型给药途径探索

多种非注射给药方案进入临床验证:

  1. 皮下自注射:Aerpio公司的AKB-9778靶向Tie2受体,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二期试验显示,每日两次皮下注射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指数改善2个等级以上
  2. 口服制剂:Tyrogenex的X-82双靶向VEGF/PDGF通路,结合按需注射阿柏西普的二期试验预计2015年底揭晓结果
  3. 眼药水:PanOptica的PAN-90806选择性VEGF受体拮抗剂,动物实验显示眼内滞留时间达17小时。2015年11月数据显示4例AMD患者完成12周滴眼试验后均未需要补救注射,最终结果于2016年初公布

基因治疗新突破

Spark Therapeutics的SPK-RPE65基因疗法已完成全球首个随机对照三期试验,单次视网膜下注射即实现莱伯先天性黑蒙症患者的低光视力恢复,2016年将提交FDA审批。其他在研项目包括:

  • Applied Genetic Technologies的rAAV-hRS1治疗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2020年底完成二期分析
  • Avalanche Biotech的AVA-101(rAAV.sFlt-1)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治疗湿性AMD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