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早筛早治

糖尿病患者注意!早筛早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刻不容缓!

作者:张熙
2025-08-16 10:50:01阅读时长3分钟1142字
眼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视力受损早期筛查综合管理控制血糖血压眼科检查预防治疗失明风险眼底检查抗VEGF药物激光光凝术

近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成为了威胁成年人视力的“头号杀手”。中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约1/3患者患有DR,而这其中又有1/3面临失明风险。深圳40岁的患者陈先生,在确诊糖尿病后忽视了眼部健康,等到视力急剧下降时,已经发展为DRⅥ期。好在他及时在深圳华厦眼科医院接受了由赵铁英教授主刀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才恢复了部分视力。这一事件正呼应了“全国爱眼日”“关注普遍的眼健康”的主题,也凸显了DR作为“甜蜜的视力杀手”的可怕之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究竟咋伤眼?

长期高血糖就像一个“隐形杀手”,会慢慢破坏视网膜血管的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血管就会出现渗漏、闭塞的情况,还会催生脆弱的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就像“豆腐渣工程”,很容易破裂出血,进而引发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DR的发展就像一场“潜伏战”,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它一般从非增殖期开始,慢慢发展到增殖期。在早期,可能只是有轻度的视力模糊,很多人就不当回事。但到了中后期,飞蚊症、视野缺损等症状就会找上门,严重的甚至会突然失明。而且研究显示,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DR发病率会显著升高,它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

忽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果多严重?

陈先生的案例很典型,他确诊糖尿病后没有重视眼健康,一拖再拖,等发现时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如果他能早点进行筛查和干预,预后情况肯定会好很多。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认知盲区,他们普遍低估了眼部并发症的风险,觉得“没症状就是没病”。但实际上,早期筛查能在视力还没受损的时候就发现病变。然而,现在部分地区存在眼科筛查资源不足的问题,再加上患者缺乏科普知识,导致很多人延误了治疗。

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啥好办法?

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马上进行眼底检查。如果没有病变,而且血糖控制得好,每1 - 2年复查一次就行;要是病情或者血糖不稳定,就得每年查一次。 综合管理也很重要。首先要控制好血糖,把HbA1c目标值控制在<7%,避免血糖大幅波动。血压也要控制在<130/80 mmHg,还要定期监测血脂水平。生活中要戒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同时,要定期进行眼科随访,利用眼底照相、OCT等技术监测病变进展。 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治疗技术,比如抗VEGF药物注射、激光光凝术及微创玻璃体切除术等,不过具体怎么治疗还得听医生的。

糖尿病患者如何自我管理眼健康?

糖尿病患者在家可以多留意自己的视力变化,要是发现夜间视物困难、视野缺损或者眼前黑影增多,就得及时去医院。还可以用血糖监测APP记录数据,和电子健康档案结合起来,方便和眼科医生共享信息。家属也要定期提醒患者进行筛查,鼓励他们参加医院或社区组织的DR防治讲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可防可控的,“早筛早治”是保留视力的关键。糖尿病患者要把眼健康纳入日常管理,医疗机构也要加强筛查网络建设。就像陈先生,虽然经历了危机,但及时治疗还是恢复了部分视力。所以,糖尿病不可怕,忽视并发症才可怕,大家赶紧行动起来,预约眼科检查,调整生活方式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