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法罗大学合著者赴鹿特丹参与全球发布并接受美国儿科学会/心脏协会播客专访
"我们正不断深入理解优化诊疗的最佳方式。"
本尼·L·乔伊纳医学博士
雅各布斯医学院与生物医学科学学院儿科学系A·康格·古迪尔讲席教授兼系主任
纽约州布法罗讯——儿童及青少年突发心搏骤停虽属罕见事件(美国年发生率约2万例),但院外发生时的生存率估计不足20%。2025年《心肺复苏与儿童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核心目标正是显著改善这一严峻形势。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雅各布斯医学院与生物医学科学学院儿科学系主任本尼·L·乔伊纳医学博士表示:"这些基础生命支持指南属于急救类操作规范,既面向公众也适用于医疗人员——当高级设备不可用时。"乔伊纳博士与达拉斯医疗城医疗中心心脏中心质量与患者安全医学主任蒂亚·T·雷蒙德医学博士共同执笔了2025年版指南。
美国心脏协会/儿科学会于鹿特丹联合发布
上月,美国心脏协会(AHA)与美国儿科学会(AAP)在荷兰鹿特丹联合发布这些国际指南。指南聚焦除新生儿外的儿科患者,提供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过程中实施基础生命支持的最佳方案。
乔伊纳与雷蒙德受邀参与AHA/AAP关于新指南的专题播客。指南基于过去三年发布的新证据,经由重症监护、急诊医学、呼吸治疗、护理及儿科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编写组审阅制定。
指南详细规范了针对突发心搏骤停或呼吸事件患儿的最优复苏方案。"我们正持续深化对优化诊疗的理解,"乔伊纳博士强调。作为布法罗大学儿科医疗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奥谢儿童医院儿科主任及凯莱达健康儿科服务主管,他举例道:"胸外按压需达到多少频次?如何调整下颌开放气道?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时,电极片在儿童身上的最佳放置位置是哪里?"
"绝非小型成人"
乔伊纳阐释了儿科患者心搏骤停事件的特殊挑战:"这些指南专为儿童解剖结构设计——他们绝非小型成人。其气道结构、心率及氧需求随年龄差异显著。从生理角度看,儿童功能储备更小、代谢率更高、耗氧量更大,因此更为脆弱。"
他指出儿童与成人心搏骤停存在本质区别:成人事件突发且源于心脏问题,而儿童心搏骤停通常由呼吸衰竭或休克引发缺氧(血液氧含量不足),继而导致心动过缓(异常缓慢的心跳),若不及时干预最终引发心搏骤停。
"对儿童而言,心搏骤停多始于呼吸困难或停止——即我们所说的呼吸窘迫或呼吸停止。若能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便可阻断事件发展至心搏骤停阶段,从而改善预后,"他解释道。
另一复杂因素在于儿童及青少年基础生命支持涉及变量众多。乔伊纳指出,复苏6磅重的婴儿与400磅重的成人截然不同,儿科人群内部亦存在巨大差异。
"复苏婴儿时不能使用双手掌根按压,"乔伊纳说,"但何时应转换为双手操作?指南将给出明确指引。"
从手指到拇指法
2025年指南的重要修订之一:新证据表明,使用双拇指环绕胸廓法或单手掌根法复苏婴儿更为有效,取代既往推荐的双指按压法。
"传统操作采用双指按压,"乔伊纳解释,"但实践证明该技术常难以达到所需按压深度。指尖施力有限且操作困难,单手掌根能提供更大力量。"
鉴于多数儿科心搏骤停源于呼吸问题,指南强调:若施救者具备能力与意愿,应在胸外按压基础上优先实施人工呼吸。
其他修订内容包括:针对婴幼儿及儿童重度气道异物阻塞的新处置方案,以及如何配合儿科衰减器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为55磅以下儿童提供减量电击)。
在指南专题播客中,乔伊纳指出儿科基础生命支持仍需更多数据支持,相关研究正在多领域持续推进。
"儿科基础生命支持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研究此类罕见高风险事件的独特困难,"他表示,"现实是心肺复苏操作复杂艰难,且针对儿童的专项证据有限。"
乔伊纳着重强调儿科与成人基础生命支持的根本差异,以及儿科人群内部的多样性:"正因如此,医护人员接受儿科基础生命支持培训绝非锦上添花,而是拯救生命的关键所在。"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