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叶内出血
由Henry Knipe最后修订于2025年8月6日
脑叶内出血是脑出血的亚型,特指发生于大脑半球周边区域的出血。与累及基底节区或脑干的深部脑出血相比,脑叶出血较少与高血压相关,更多由脑淀粉样血管病或创伤所致。本文重点讨论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叶内出血。
流行病学
原发性脑叶出血占急性脑卒中的3.9%和脑出血的35%。脑淀粉样血管病是主要危险因素,约20%的脑叶出血病例由该病引起(主要见于老年患者)。其他相关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身材矮小、血脂异常和抗凝药物使用。年轻患者也可发生脑叶出血,但通常存在基础病变(如脑动静脉畸形)。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部位和体积:
- 头痛和呕吐是最常见首发症状
-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 癫痫发作(可为局灶性或短暂全面性)
- 谵妄日益被认为是常见表现
- 意识状态下降
病理机制
病因
约半数脑叶出血无法明确病因,已知病因包括:
- 脑淀粉样血管病
- 高血压(原发性及药物滥用继发性)
- 脑动脉瘤(囊状和感染性)
- 动静脉畸形
- 海绵状血管瘤
- 脑肿瘤(胶质瘤、脑转移瘤)
- 凝血功能障碍
- 抗凝治疗
- 血管炎
- 脑静脉血栓
年龄是预测潜在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年龄越小越易发现明确病因(CT血管造影显示18-45岁患者47%可发现病因,46-70岁15%,71-94岁4%)。
影像特征
提示继发性病因的CT特征:
- 内部密度异质
- 边界极不规则
- 液-液平面
- 血液分层现象
- 广泛血管源性水肿
- 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
CT检查
CT是首选检查方法,典型表现为脑叶内高密度影。出血范围从无症状的小出血灶到累及硬膜下、蛛网膜下腔甚至脑室的大型血肿。ABC/2公式可准确估算血肿体积。
CT血管造影
CTA能检测动静脉畸形、血管痉挛和动脉瘤等基础病变,并评估活动性出血。CTA"斑点征"(定义明确的强化灶)提示活动性出血,与早期血肿扩大和预后不良相关。
CT灌注
动态增强CT显示的"动态斑点征"对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性更高,是最强的预后预测因子。
MRI检查
当怀疑血管畸形或肿瘤时进行MRI检查。梯度回波(GRE)或SWI序列可见多发微出血灶,提示脑淀粉样血管病。单发脑叶出血仍属于波士顿CAA诊断标准范畴。
治疗与预后
总体管理原则与其他脑出血相同,详见《脑出血管理指南》。神经外科治疗证据存在争议:STICH II试验显示早期手术未能降低6个月死亡率/致残率,而ENRICH试验证明24小时内微创血肿清除可改善功能预后。
鉴别诊断
需考虑:
- 肿瘤出血(胶质母细胞瘤、脑转移瘤)
- 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
- 脑梗死后出血转化
- 静脉性梗死出血转化
影像鉴别诊断
- 动静脉畸形继发脑叶出血
- 抗凝治疗相关出血
- 脑静脉窦血栓继发出血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