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母乳成分会像生物钟般呈现昼夜变化,这些定时释放的激素和微生物信号可能影响婴儿的昼夜节律、免疫系统及长期发育。这项发表在《营养学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研究特别指出:当储存母乳的喂养时间与原始产乳时间不同步时,可能影响婴儿的成熟过程。
研究背景
母乳作为婴儿最佳营养来源,不仅提供全面营养,更含有包括寡糖、激素、免疫因子和微生物在内的生物活性成分,帮助建立婴儿肠道菌群。其成分受母亲饮食、健康状况、婴儿年龄、地理环境及产乳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
人体的昼夜节律系统——由环境昼夜周期同步的生物钟驱动的24小时循环——对调节母乳成分具有关键作用。婴儿的昼夜系统在出生后数年内逐渐成熟,而储存母乳的喂养方式可能打乱这种自然节律信号。研究团队首次系统分析了母乳成分的24小时动态变化,特别关注其生物活性成分与微生物组的昼夜波动。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38名哺乳期女性,在24小时内四个时间点(6:00/12:00/18:00/24:00)采集母乳样本。通过ELISA检测皮质醇、褪黑素、免疫球蛋白A(IgA)、乳铁蛋白和催产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浓度,并对微生物DNA进行测序分析。
核心发现
激素成分波动
- 褪黑素浓度在午夜达到峰值,皮质醇水平则在清晨最高
- 催产素、IgA和乳铁蛋白整体稳定,但乳铁蛋白在1-6个月婴儿的母亲中呈现显著昼夜波动
- 母亲所育为女婴时,IgA和乳铁蛋白的昼夜差异比男婴组更明显
微生物组动态
- 微生物多样性整体稳定,但呈现时间特异性变化:
- 夜间皮肤相关菌(如丙酸杆菌属)富集
- 白天环境土壤菌(如乳杆菌属)占比增加
- 网络分析显示特定菌群在不同时段成为核心互作节点:
- 早晨以拟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属为主导
- 午夜则为双歧杆菌属和巨球形菌属
研究意义
生物节律信号的重要性
- 皮质醇和褪黑素浓度随婴儿年龄变化:前者随月龄降低,后者波动更显著
- IgA和乳铁蛋白在新生儿期(<1个月)达到最高水平,提示早期免疫保护需求
- 肥胖母亲的激素波动减弱,提示潜在代谢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喂养方式的启示
- 储存母乳可能缺失直接哺乳时的催产素脉冲信号,影响母婴情感联结
- 打破母乳成分与婴儿昼夜节律的同步性,可能干扰睡眠、代谢和免疫发育
研究团队强调,虽然催产素浓度稳定,但储存母乳无法完全模拟直接哺乳时的自然激素波动。这种时间错位可能影响婴儿生物钟建立,建议储存母乳喂养时尽量保持与原产乳时间的一致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