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环氧二十碳三烯酸与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Novel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EET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环球医讯 / 创新药物来源:www.msn.com德国 - 英语2025-11-01 18:12:17 - 阅读时长2分钟 - 715字
德国研究基金会(DFG)科塞勒克计划资助的新项目由尤金·普罗沙克教授和斯特凡·奥弗曼斯教授主导,旨在破解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该项目通过创新实验方法探索EETs如何经细胞膜受体介导降血压、抗炎及神经保护等效应,解决长达40年的科学谜题。研究将系统筛选结合EETs的跨膜蛋白,并验证EETs以酯化形式整合入膜脂质后发挥作用的假设,为开发模拟EETs治疗潜力的全新药物靶点奠定基础,有望推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环氧二十碳三烯酸心血管疾病花生四烯酸有益生物效应抗炎神经保护药理学靶点细胞膜受体跨膜蛋白药物开发
理解环氧二十碳三烯酸与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花生四烯酸的部分产物已被深入研究:由环氧化酶形成的前列腺素类是炎症、发热和疼痛的核心介质,其合成可被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等药物抑制。同样,由脂氧合酶从花生四烯酸生成的白三烯的作用机制也广为人知,它们是哮喘药物的作用靶点。

然而,第三类脂质——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 EETs)的理解仍较薄弱。EETs由细胞色素P450环氧合酶从花生四烯酸产生。近40年来,已知EETs能触发多种有益生物效应:它们降低血压、具有抗炎特性并提供神经保护。但历经数十年深入研究,介导这些效应的分子通路依然不明。因此,目前尚无已知药理学靶点可用于模拟EETs的治疗潜力。

德国研究基金会(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 DFG)通过其科塞勒克计划(Koselleck Program)资助的新研究项目——由尤金·普罗沙克(Eugen Proschak)教授和斯特凡·奥弗曼斯(Stefan Offermanns)教授领导——旨在通过创新实验方法阐明这一问题。证据表明细胞膜受体可能参与其中,这些受体可能直接被EETs激活,或在EETs整合入膜脂质后被激活。该项目题为"识别含酯化EETs(esterified EETs, ELS)的脂质种类的膜靶点",将系统搜索与EETs结合并介导其效应的跨膜蛋白。此外,研究人员还将检验EETs并非以游离脂质形式而是以更复杂形式(即整合入更复杂的膜脂质后)发挥作用的假设。

我们知道这些效应存在,但我们仍不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然而,要开发一个全新的药物类别,我们迫切需要这些基础知识。

尤金·普罗沙克教授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