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常见细菌可能直接引发心脏病发作,芬兰坦佩雷大学主导的最新研究提供了突破性发现。
在对200余名冠心病患者的动脉斑块样本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意外发现其中存在大量口腔细菌。"虽然学界长期怀疑细菌与冠心病有关联,但此前缺乏直接证据。"坦佩雷大学病理学家佩卡·卡尔胡宁解释道,"我们的研究首次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到多种口腔细菌的遗传物质。"
过去数十年积累的证据已证实口腔健康与心血管健康存在密切关联。研究团队此次聚焦于心脏病发作的主要诱因——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形成的斑块堆积)。研究团队对121名猝死患者和96名接受血管斑块清除手术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样本进行了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转录组学研究。
检测结果显示,42.1%的猝死患者和42.9%手术患者的动脉斑块中存在口腔细菌生物膜,其中草绿色链球菌最为常见。这些细菌多定植于斑块核心区域,能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监控。当患者遭遇呼吸道病毒感染、不良饮食或压力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刺激时,生物膜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斑块破裂并阻断心脏供氧,最终引发心肌梗死。
研究论文指出:"这些休眠状态的生物膜慢性感染可能促使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化为易破裂的危险状态,这为心肌梗死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认知。"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深入探索口腔细菌进入血液循环的具体途径,以及诱发斑块破裂的关键触发因素。
这项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研究强调,保持口腔健康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比以往认知更重要的意义。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