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人体口腔内常见的细菌可能直接引发心脏病发作。芬兰坦佩雷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检查200多名冠心病患者的动脉斑块样本时,发现了异常高比例的口腔细菌存在。
坦佩雷大学医生佩卡·卡尔胡宁(Pekka Karhunen)表示:"虽然医学界长期怀疑细菌参与冠心病过程,但始终缺乏直接确凿证据。我们的研究首次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到了多种口腔细菌的遗传物质DNA。"
过去数十年积累的证据表明,口腔健康与心血管健康存在密切关联。研究团队聚焦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因——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胆固醇、钙质等物质在血管壁形成的斑块),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转录组分析技术,对121例猝死患者和96例接受血管手术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样本进行检测。
研究发现,草绿色链球菌(viridans streptococci)等口腔细菌形成的生物膜在样本中普遍存在。猝死组患者动脉斑块中有42.1%检出该菌群,手术组检出率达42.9%。这些细菌主要聚集在斑块核心区域,能够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监视。
研究揭示了新的病理机制:当患者遭遇其他感染、呼吸道病毒、不良饮食或压力荷尔蒙(去甲肾上腺素)刺激时,潜伏的生物膜可能发炎导致斑块破裂,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这种慢性细菌感染可能促使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化为易破裂的高危状态。
研究团队指出,该发现革新了心肌梗死发病机理的认知,为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诊断和预防开辟新方向。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全文结束】